文化临汾:难忘的广播匣子 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纽带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文/韩和平 

核心提示】现今社会发展,信息资讯传播手段发展到网络时代,一个手机可以阅尽天下。在传播媒介技术相对落后的上个世纪,经历了有线广播、收音机、电视机等时代。为了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广播匣子在农村每家一台,定时广播,有新闻摘要也有各级政府通知。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那一根根凌空高架的细细铁丝线,连着广大农村亿万农民群众的心。那时候农村交通不便,生活单调,收音机和报纸等传播媒介,还很难走进农民的家门,只能生活在与外隔绝的天地里,于是一种用金属导线连接而成的,农村有线广播网在中华大地上开始兴起。

农村有线广播是以县为中心,连接公社广播站和村庄,将中央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通过广播线路传送到广大农户家中的广播喇叭里,使喇叭发出声音,这就是农村有线广播。

我们村的有线广播,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进村的。刚开始只有村中大槐树上安了广播,上产队长按时播放,引来很多乡亲挤在一起收听,大家对那新玩意儿,感到很神奇,就像有人藏在广播匣子里说话唱戏似的,都想在自己的家里安上一个,不久就邻里相连,户户相接,几乎扩展到了全村。

我自打有线广播进村,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是感到好奇和神秘,上高中后慢慢地懂得了一些有线广播的粗浅道理,并能为一些乡亲们修理线路和舌簧喇叭。但因公社到村落的广播信号是利用电话线单线传输的,安装有线广播必须用铁丝做拉线,铁条做地线,插进屋地里。因此信号衰减大,声音小,都想方设法提高喇叭的音量,有的把地线插得很深,并在周围浇上水;有的把舌簧喇叭安装在木制的方形匣子里,其结果收效甚微。

我的一个同学不知他怎么鼓捣的,把他家的广播捅咕得很响,大大超过了别人家的喇叭。我曾多次去他家问其原由,他始终对我保密,后来在我反复地追问下,他才向我透露出其中的奥秘。原来他将舌簧喇叭的线圈拆了下来,然后截短合成多股再重新缠好,从而加大了电流量和磁场强度,所以就提高了音量。我按他的办法也重改了线圈,果然效果明显,以前需坐在屋里静听,改后如果打开门窗,站在院子里就可以听到响亮的声音。可谁料想,我家的喇叭竟遭到了邻居的反对,说影响了他们广播喇叭的音量……

犹记得70年代,我的第一篇习作《瓜峪盛开大寨花》就是通过县广播与大家认识的,也成了我毕生不缀笔耕的动力,养成了三天不写手痒心乱的怪病,即使乌七八糟的胡乱涂鸦,也停止不了一个作者一个读者的兴趣。孩子小的时候,家中大小纸片,都让我写满了钢笔字、毛笔小楷、大楷字,老婆埋怨没法给孩子擦屁股,却也没有阻断我胡写乱画的毛病,充其量左耳进右耳出,积习难改,成了屡教不改分子。

到了上世纪的1965年12月9日,“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更加激发了人民办好广播的积极性。至70年代末,全县所有乡镇都架设了有线广播专用线,基本上结束了用电话线传输有线广播信号的历史。同时县乡两级广播站全配齐了编采播人员,并都开办了自办节目,使小喇叭的普及率达到了100%,入户喇叭与室外大喇叭的通播率和覆盖率均达到了100%以上,成为了农村有线广播自诞生以来最鼎盛的时期。

农民们从广播里了解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收听到了各种文艺节目,有线广播真正成为了同农民朝夕相处的良师益友,更成为了各级领导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指挥生产得心应手的有力工具。经常利用有线广播保密性强、普及面广等特点,召开各种群众性广播大会。

在那些年里,用有线广播转播的中央台 “新闻和报纸摘要”及“小喇叭”少儿节目,更是许多农村小朋友和广大农民喜闻乐听的名牌节目。 1979年当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在有线广播里播出时,有的坐在家里收听,有的在高音喇叭下驻足,吸引了众多的忠实听众。

而我最喜爱的是清晨广播里传来嘹亮的《东方红》歌曲后的《广播操》的男中音喊操声,以及晚间广播里雄壮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声,清晨她会将朦胧中的我们唤醒并愉悦的走上工作岗位,晚间她会带着我们豪迈的步入家门。

也许,我们中间50岁以上的人此刻耳边依然会响起喇叭匣子里传来的声音:70年代的广为传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以及样板戏里的唱段,《临行喝妈一碗酒》、《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气壮山河的词曲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八十年代初,我们山西煮面歌唱家郭兰英的一曲《绣金匾》感动得多少人流下了热泪,《歌唱祖国》无数次的走进影院剧场歌厅;《人说山西好风光》清新自然、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非常亲切,把民歌风味与时代精神融汇得恰到好处,把当时人们热爱家乡,坚定信心,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表现的淋漓尽致。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著名歌唱家郑绪兰一首《美丽的太阳岛上》,唱出了太阳岛的韵味,唱出了太阳岛的原汁原味。《蝴蝶泉边》是一首充满中国风的歌曲,由著名歌手黄雅莉演唱的家喻户晓;李双江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在经典中穿行,在永恒中聆听。舒缓、激越、浪漫、凝重,在绚烂的灯光下,旋律在流淌,感情在激荡。以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全国流传;卞小贞演唱的《泉水叮咚响》因其旋律优美,委婉动听,脍炙人口,又有浓厚的抒情寓意。改革开放后,新的文化生活开始了,这时候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有轻松的爱情歌曲,但是当时却没有,《泉水叮咚响》有如破冰般开创了爱情歌曲的先河,很受人们的喜爱。歌曲距今已经40多年,久唱不衰,百听不厌,影响了我国几代人。那首百听不厌的歌曲——《难忘今宵》依然在当下每一年的春节晚会最后响彻云霄……是该打住了,粒粒家珍数也数不完。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都先后通了电,我县开始建立了电视台,电视、电脑逐渐走进了农民的家庭,同时半导体收音机也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农村有线广播在这些先进媒体的冲击下,开始走向了衰落,并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县里的有线广播站,也随之变成了发射无线调频的广播电台。

就这样,我们的有线广播带着它只能被动收听,不能遂人所愿等难以超越的弱点,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纵然现在还有些村庄和企业安有高音喇叭和内部广播,但那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有线广播了。我是靠农村有线广播起步的,并伴着它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寒暑,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是没有农村有线广播就没有我的今天。改革开放40年,有线广播就雪泥鸿爪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真悔恨自己,怎么就没能保存下来一个有线广播匣子呢!

[编辑:乔坤]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