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蒲县耳里村与老子的《道德经》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蒲县红道乡有个村子名叫“耳里”,曾经为西平垣乡乡政府驻地,现为耳里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说起这个村的村名,竟然与东周王朝的老子有关。老子那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有关老子本人的历史记载留下来的不多,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倒是不胜枚举。

传说老子的父亲叫乾,字元杲。这人一生下来就没有耳朵,一只眼睛还是瞎的,如此之尊容,哪个女人肯嫁于他?所以活到七十二岁的时候,还是单身一人。无独有偶,他的邻居益寿氏家也有个一直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同龄的老姐妹们跟前的孙子、外孙子有的都已经结婚了,她还是嫁不出去。

可谁也不会想到,憨厚、老实了一辈子的元杲,年过七旬,老了老了,有一天竟然在山草丛里能与这个老姑娘滚抱在一起,还使这个老女人有了身孕。村里人见这个女人肚子大了,就在背地里说三道四,然而,她们的预言却落空了。只见人家肚子大,不见人家生娃娃。后来有人便自圆其说,说人家可能就是这种大肚子病,不然她咋就不生呢?如此这般,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八十一年,村里比他们大的和比他们小的许多人死了一茬又ー茬,元杲和那个老女人还活着,面相上也看不出有多老,而且俩人也真正走到了一起,后人谁也不明底细。

也就在怀孕后八十一年的这年秋天,老女人和元杲到村边地里干活,刚来到一棵李子树下,女人突然觉得肚子里的胎儿要出生,可这怀了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个生法呢?她让元杲帮她用镰刀割开自己的左腋,孩子就哇哇地生下来了。落地就八十一岁的孩子本身就是白眉白发。当父亲的没有耳朵,生了个儿子,耳朵却大得出奇,上耳轮与头顶几乎一般齐,下耳垂垂至肩膀,因出生在李子树下,耳朵又特别大,父亲就给他起名叫李耳。又因他生相比他父亲还老,这个“老生子”就被后人称为“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述极其简单,总共只写了450个字,他的职务只是“周守藏室之吏”,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一个官吏。这就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也有条件与前往藏书馆的一些高层次的文化名人交流、讨教,也便于和皇朝政权中的一些核心人物频繁接触,加之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说出话来,哲理性特强,其高屋建瓴的那些说道令闻听者无不折服。

由于思想境界的高远,使他看透了东周王朝的必然衰败。他无心在这个守藏室再待下去,他要到秦国西域,去寻找便于自我发挥长处的去处。东周国都在洛邑,去秦国必经函谷关。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去关楼巡査,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不由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李耳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次日午后,果见夕阳西斜,晚霞满天。关尹打眼一看,关下行人中有一老者真的倒骑青牛而来。只见他白发如雪,长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腹,红颜素袍,简朴洁净。遂下楼出关跪于青牛前拜倒,连连声称“关尹叩见圣人”。老子见叩拜之人脸方、眉浓、唇厚、鼻端,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便谦言以对:“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行此大礼,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乃当今圣人也!只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羞煞老夫矣。”关尹道:“鄙人不オ,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绵延三万里,知来者

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乃圣人白发,必定老翁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牵引,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关令大人的本领实在超常,说你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果然是名不虚传。老夫亦早闻关令大人的大名,特来拜访。”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引老子至馆室,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老子能够留下点笔墨。老子先前并没有写点什么的打算,他来找关尹主要是让他在通关文书上签字加印,就在他考虑写不写、写什么时,关尹又说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诉诸笔墨,传于后世,以醒后人?”

老子见关令大人至诚至意,也就慷慨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慰祸福为鉴,溯其源,抒己见,洋洋五千言,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著成《道徳经》。其中包括了宇宙之根本、天地之转机、阴阳之变幻、处世之方法、进退之哲理,等等。关尹得之如获至宝,日读夜诵,巴不得快快将它烙印在脑海里,融化到血液中。

再说这老子拿了关尹签字加印的通关文书,就此将息了几日,便倒骑青牛向西而去,关令大人一直送到函谷关关门外,依依惜别。不料,第二天,这老子却又返回了函谷关,在关门外叫门。关尹听报,速亲自出关迎接。

原来这函谷关就在现在的河南省灵宝市,自这里西行入秦本不是难事,老子行进当中,屡屡听路人传言,前方山间多有强盗出没,过路之人留不下买路钱,就要被强盗残害。关尹一听,甚为圣人担忧。经一番思量,便决计将手头之公干托付于手下之副职,然后弃官随老子出关,从函谷关渡河北上入晋,再转入秦。于是,历史上便有过一段老子的“山西之行”。一路走来,不知何故,老子行人随着关尹就辗转到现在的蒲县西平垣上的一个小村里。

小村之人,见识甚少,蜗居一隅,思想僵化,听说村里来了一个大耳朵白头发长胡须的相貌奇怪之人,纷纷跑来瞧稀罕。村里的一位耆老打眼一看,就晓得来人不凡,立马着人将他们领回家中热情招待。由于碰上了连阴雨,只好滞留于此。关尹觉得闲住在这里无所事事,不如借机把村民召集起来,给大家宣讲宣讲《道德经》。耆老听说他们要讲经说道,自是十分欢迎,随让村民去没来的人。大家济济一堂,老子念几句《道德经》,关尹掰开揉碎地给大家讲一段,使深奥的东西变成了唠家常似的谈话。

那真是,讲者口若悬河,听者目瞪口呆。结果是下了几天雨就讲了几天经。老子的《道德经》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话,略一拆讲,老百姓就听得明明白白。所以,听者,无不佩服之至。关尹问大家:“诸位听懂了吗?”大家说“听懂了”。关尹又问:“大家听到哪里了?”大家看了看老子垂到肩膀上的大耳朵,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耳里啦”。关尹纠正说:“应该听到心里。”老子接话说:“不能因为我叫李耳,大家就不能说听到耳里。事实上就是听到耳里,然后才能记到心里。”说着便和大家一起哈哈哈地笑起来。

大耳朵李耳走后,那位耆老和村民们还是对他念念不忘,听说那些道德经就是他写的,从心里就更敬重他,想一想他留下的那些诙谐的话语,“不能因为我叫李耳,大家就不能说听到耳里。事实上就是听到耳里,然后才能记到心里。”越发觉得他平易近人。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位曾经来过这里的大耳朵圣人“老子”,耆老提意就把村名唤为“耳里”。

“耳里”的村名自此也就产生了。(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供稿)

[编辑:张李鹏]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