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蒲县张公庄与北宋“杨家将”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化临汾

据老辈人传说,北宋初年,上白村有位姓张的秀才为人特别仗义,在村人中口碑极佳。但自此之后,尽管学习照样刻苦,却连连屡考不第,眼看着仕途无望,父母亲就劝他别再费那闲劲了,还是娶妻生子,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吧。

可结婚几年了,媳妇的肚子老是不见一点动静。到他三十四五岁那年,老婆好不容易怀孕了,结果生的还是个丫头片子,父母亲一看挺不高兴。张秀才不管那些,就是女子,他也像对男孩儿一样看重,幼时就辅导她读书识字。这女子名叫张玉英,聪明伶俐的小玉英打小就挺讨人喜欢,爷爷奶奶却一直不待见她,特别是有了双胞胎弟弟张龙、张虎以后。

但是,爷爷奶奶越不待见她,她对爷爷奶奶反而越好。善解人意的小玉英深知,不管男女,本领才是立身的根本,男人,没有本领不行,女人没有本领就更不行。因而,不论是女工针线,还是琴棋书画,张玉英都样样在行,村里人没有不佩服的。

人说,女大十八变,张玉英更是越变越好看,用古话说的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前来说媒的人接踵而来,又相继而去,玉英都没有答应她们。

话说这一年,杨家将杨六郎杨延昭南征从隰州路过上白村,军队驻扎在这里休整时,村民们慰劳将士们又是送茶又是送鸡蛋什么的,张玉英却别出心裁地为元帅杨六郎送了一面锦旗。当元帅问及是谁人题写谁人刺绣时,张玉英谦称是自己的拙作。面对杨元帅威仪、俊朗的面容与潇洒、倜傥的英姿,张玉英一下子羞红了面颊,岂不知这样子反而更为妩媚动人。

张玉英离开杨元帅的帐篷后,杨六郎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心神不宁,玉英的倩影时不时地浮现于他的脑际,赶都赶不走。同杨六郎患难相随驰骋疆场的副统领孟良看到主帅魂不守舍的样子就已经知道了他在想什么。于是便在一旁撺掇说:“元帅既已看中那女子,何不差人前去求亲,速速成其好事?”杨六郎说:“我之顾忌你会不明?”孟良说:“你不就是担心嫂夫人柴郡主吗?她现在镇守北疆,我等一路南征。主帅同士卒风餐露宿,嫂夫人又不在身边,多个人帮她照顾你的饮食起居那不更好吗?再说,嫂夫人一贯脾气焦躁,能打善战,刚中乏柔,而这位张姑娘听说女工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细腻、温柔的性格,定会对你体贴入微,与嫂夫人正好形成互补,想必带回去柴郡主也不会因此而与你计较。”

原来这杨六郎早已有了老婆。她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女儿,柴荣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死周恭帝柴宗训,建立大宋,成为宋太祖。当时宋太祖为了彰显仁义,笼络人心,优待后周皇室,将柴荣的女儿过继到赵氏门下,封她为郡主,享受公主待遇,一直到长大成人。柴郡主看中了杨六郎的人品和武艺,オ嫁给杨六郎,成为一位杨门女将,巾帼英雄,女中豪杰。杨六郎被委南征之际,北方战事依然吃紧,她甘愿留守北疆,而与丈夫杨六郎依依惜别。

杨六郎开始对娶不娶张玉英还心存犹豫,经孟良一番打帮,也就真有了这个心思。

张玉英尽管才刚刚面见过杨六郎本人,可关于杨六郎的英雄传闻她早就听说了,他知道杨六郎从小就崇拜他父亲“杨无敌”,父征必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知道他爹阵亡后,还专门将老人发送回河南老家丁忧(看坟)27个月。尤其让她佩服的是杨六郎在河北遂城以少胜多、智守遂城的故事。遂城就是个弹丸土城,杨六郎只带去三千人马,而前来攻城的萧太后却带来十几万兵马。原以为不算回事的事,还真成了难办的事,萧太后死伤了好多人,就是攻不下来,反正杨六郎也不硬拼,为主的是利用灰瓶、砲子、滚木、礌石、毒箭。眼看城内给养不足,难以继续支撑,准备与城共存亡的时候,本来还不算太冷的天气突然气温骤降,滴水成冰。

杨六郎连夜命全体士卒住城墙上泼水造冰。次日一早,萧太后出帐抬眼一望,黄黄的土城墙竟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白亮亮光溜溜的冰城墙,用砲子打,一打一个白点,云梯也甭想搭住。当萧太后弄清楚守城之将原来竟是“杨无敌”的儿子以后,不得不叹服“虎父无犬子”,加上自己部队的给养眼看断档,只好放弃进攻。

张玉英早就把杨六郎当作了心中的偶像,今天的不期而遇使她一向平静的心湖荡起了层层涟漪,想到想入非非的自己,黑暗中一个人都觉得有些无地自容。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杨元帅就真的差人来说媒来了。张玉英的父亲,当年的秀才如今也已经五十多岁了,来人特别客气,一口一个“张公”得叫得怪亲热。过去好多媒人都碰过女儿的软钉子,尽管他觉得这门儿亲事蛮合适的,不与女儿商量也不想擅自做主,后来他借口方便出来见过女儿,没想到女儿竟然羞答答地应允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随后杨六郎就送来了厚厚的聘礼,在上白村风风光光地举办了婚礼。

张玉英与杨元帅成婚的喜讯一时间就成为方圆百十里以内的最大新闻。原来的张秀才如今的张公也成为方圆首屈一指的名人。张公凭着杨六郎给予的丰厚彩礼置田产、起新居,变成富甲一方的张员外。有人从上白村经过,碰到别人问他从哪儿过来的,他都要十分自豪地说:“我从张公,哦就是杨元帅杨六郎老岳丈住的那个庄子里过来的。”有人要去上白村,碰到别人问他上哪儿去,他也会说:“我去张公,哦就是杨元帅杨六郎老岳丈住的那个庄子里去。”这样说的多了,又嫌这样带有解释性的说法显得啰唆,就干脆把上白村叫成了“张公庄”,久而久之,原来的老村名反而给忘却了。(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供稿)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