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襄汾县大柴村刘春澍家《刘氏家训》代代传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辛丑(2021)年正月初六,记者拜访了山西省襄汾县79岁的乡贤刘春澍。

在这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光里,精神矍铄的刘春澍正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重温《刘氏家训》,勉励子孙们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多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社会的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爱党爱国是为国尽忠的基础”

“干好本职工作、管理好家庭就是为国家作贡献”

“赡养老人是孝,陪老人聊天是孝,把本职工作做好让老人放心是孝,培养教育好下一代让老人欣慰也是尽孝”

……

当天,一家人围绕“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尽忠尽孝”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刘春澍是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人,刘家五代8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是不折不扣的“教育世家”,为此受到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尊崇。

刘春澍的爷爷刘绪先,不仅从教多年,而且热爱中医事业,免费给父老乡亲们看病,帮助无数患者解除和缓解了病痛。同时,他对中华戏曲情有独钟,帮助本村李万金戏班“打娃娃”(培养梨园弟子),并慷慨资助该戏班1000元大洋,让其添置戏装和道具,受到襄汾戏曲界的称赞。

刘春澍的父亲刘鉴三是大柴村的第一位大学生,1945年日寇投降后在临师任教,是临师名师“三刘二邓”(刘佛珊、刘鉴三、刘砚清、邓颖才、邓相唐)之一;1951年,荣调至省城太原,创建了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并任该所首任所长。他创作改编的蒲剧《燕燕》,由王秀兰、筱月来主演,唱红了首都北京,并到天津、石家庄等地巡回演出,还远赴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他创作改编的《墙头马上》《文嫣》《回荆州》《屈原》《调寇》《十五贯》等剧本唱红了三晋大地。

受到良好家风的濡染,刘春澍本人于1962年(18岁)参加了教育工作,一干就是42个年头。退休之后,又应邀赴兴华高中任教,一干又是9年。他在公、民办两类学校连续从教51个春秋。古稀之年,定居于襄汾县城,仍桑榆未晚、余热生辉,担任着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县戏剧家协会特约编剧、县作家协会特邀顾问、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等职。如今藏在柜子里的8000册图书,记录着他年轻时的读书岁月,而一摞摞证书和等身的著作,则可以清晰看到他年轻时躬耕教苑、上下求索的身影。

从小就闻着氤氲的书香,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刘春澍的儿子刘志航、女儿刘翡翠也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儿子在临汾二中任教,女儿则在襄汾汾城中学任教。受教书育人精神感召,在尧都区贾德镇柴村小学任教的老师任靖芬也走进了这个和睦的家庭,成了这个家的儿媳妇,让优良家风得以赓续。长孙女刘冰洁和次孙女刘冰晶长大成人后也进入教育部门工作,她们业务扎实,工作勤恳,受到单位同仁的肯定。

刘志航说,父亲教给他们的不只是诗书传世、家训家风,还用言教、身教告诉他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业精于勤、肯于吃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晚辈们都热爱本职工作,且小有成绩。但是都不与人争,不论是非,始终保持着敦厚朴实的本色。他们恪守《刘氏家训》中“温良恭俭、诚实守信、安守本分、尊老爱幼、和睦乡邻”的箴言,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勤勤恳恳奉献社会,光明磊落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采访结束时,刘春澍告诉记者,眼下他正在筹备编辑出版《五代翰墨情》一书,将刘氏一家五代11口人的诗文整理汇编,对家族的家学家风家教进行传承和弘扬,将“书香门第、孝悌之家”的文明风尚辐射到全村、全镇、全县……(郭璞)

原题:走近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教育世家刘春澍家庭

[编辑:乔坤]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