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南刘村郭高升:扑在农田四十年 只为玉米增产一件事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临汾新闻 > 

风吹嫩叶,玉米拔节。一场温润的雨后,郭高升又来到屋后的玉米试验田。正值夏玉米高产的关键生长期,他的全部心思都在这绿油油的玉米苗上。

从弱冠之年,到年逾古稀,他坚持40多年侍弄庄稼地,痴心杂粮种植,培育了8种小麦新品种,研发两种“玉米叶龄管理栽培”和“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推广示范种植玉米8万余亩,累计增产630万公斤。他就是襄汾县南贾镇南刘村高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委联系专家、市高层次人才、农民技师郭高升。

扎根农田四十载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让很多人食不果腹,我那时还在上学,食堂里的饭菜根本吃不饱,上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这三年让郭高升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他真切地认识到,家里缺啥都行,就是不能缺粮食。

1966年,郭高升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劳动之余,他开始尝试“鼓捣”粮食高产种植技术。此后的20多年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玉米”,从分蘖、拔节、出叶,到需水量、合理密植株数、土壤肥力,再到亩株数、穗粒数……他的日记整整记了几十本。有时蹲在田间盯着玉米苗一看就是几个钟头,村里人都知道,要找郭高升到地里一找一个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前后,靠着一个个从试验田码起来的翔实数据,郭高升逐步总结出“玉米高产叶龄管理模式”,亩产达到1160公斤,比之前翻了一番。他潜心钻研的“玉米叶龄管理栽培”“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受到市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被授予“科技状元奖”荣誉称号。

花开两朵,比翼齐飞。在玉米高产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郭高升又把目标瞄准了杂交小麦领域,从2009年无意发现的几株变异超大穗小麦,到2012年提纯、复壮、杂交,历经3年苦心钻研,他先后培育出8个小麦新品种,其中两个品种穗长达到13厘米,穗粒达到100粒,在襄汾县永固乡一带小麦亩产最高达1600多斤,培育出名副其实的“超级小麦”。

技改成就丰产园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2007年,郭高升注册成立南贾高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种植、新技术培训、高产技术示范推广、玉米销售。他组织村民建立了南刘村千亩高产玉米示范区,为社员提供“五统一”服务管理,即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指导、统一组织购进农业生产资料,当年示范区1000亩玉米亩产平均达1050公斤,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带动襄汾县南贾镇及周边乡村3213户农民种植玉米1.2万亩,辐射区人均增收400余元。

同时,他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对社员开展合作社经营方略和玉米种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硬茬免耕播种等知识培训,年培训人数达8500余人次,增效63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面积超20万亩,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创收。

玉米叶龄管理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市推广,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的发展,来自赞比亚、摩洛哥、朝鲜等国家的农业专家也纷纷来此参观学习。郭高升觉得使命更加光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山高路远,谁家玉米出了问题,只要打个电话,我就会去,这是我对他们的承诺。”

砺心奉献走在前

2018年,71岁的郭高升被破格吸收为中共党员,从此,老郭的劲头更大了,服务农民的心劲更足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冒着严寒坚守在村口监测执勤第一线,与全村党员一起,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铜墙铁壁”。他不喊累、不叫苦,积极参与人员摸排,认真宣传防控知识,帮助村民测量体温。面对村里防控物资紧缺状况,他多方联系,自掏腰包购买了防护口罩、消毒脸盆等紧缺物资;他把自己种植、加工的900多公斤无公害面粉无偿捐献给县里,他说,“咱是共产党员,就要有思想觉悟,什么事都得干在前头、走在前头”。

扎根土地,为农民做事,为农业钻研,他收获了一串串荣誉:中国科协“百名优秀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三晋英才”、临汾市“市长创新奖二等奖”“首届平阳工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卫博)

原题:老骥伏枥 志在阡陌 ——记襄汾县南贾镇南刘村村民郭高升 

[编辑:乔坤]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