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天红
【作者自述】我自退休后,应邀参加北京、太原等城市组织的书画笔会活动也多了起来。从中结识了好多书界大家和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借鉴书技书风的同时,也学到了他们做人做事的好心态、好风格。随着笔会次数的增加,有幸结识了山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张丽老师,她同时也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她典雅大方,稳重低调,朴素谦虚,尤其是每次活动期间她那专业的晋剧表演片段为活动增色添彩,引起了大家由衷的叫好。她的书法字体风格与已故的省文联原主席兼省书协主席李才旺先生的书法如出一辙。德高望重的李才旺先生(山西省文联原主席,下同——编者)是我加入中书协的介绍人,我对李才旺先生的感恩之情不言而喻,不由得也对张丽老师的书法感了兴趣,为此相互交流就多了起来……
张丽戏曲凤冠剧照
忆恩师,有缺憾,传承书艺深沉纪念
张丽与李才旺先生的渊源始于2O07年。张丽回忆说“之前在太原市一次书法展上见过一幅撕字作品,十分喜欢,便拍了照片,从此凑空就临摹。”她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期间,主演的剧目获得了首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后,时任省曲协主席苏友谊拿着一首标题为《三月三》的诗,让张丽改编成音乐剧,参加第二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张丽改编后,领导建议让她主演。她不负众望,一举荣获一等奖。后来才知道她改编的那首诗的原创是时任省文联主席李才旺。
一次李才旺先生邀请主创人员去他家作客,见到才旺先生家中挂的几幅潇洒俊秀的书法,张丽很吃惊。因为她在两年前的那次书展上见过那幅撕字展品就是这种字体(但落款不是李才旺)。这时张丽已学习临写这种字体二年多时间了。为此立即向李先生求了一本他的书法集,系统地临摹学习。
张丽主演的音乐剧《三月三》获得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优秀节目奖
后来由张丽改编和主演的这部音乐剧《三月三》又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获得北方片优秀节目奖。李才旺先生非常赏识张丽的演技和编剧才能,随机又把他多年前撰写的剧本《金钗案》交给张丽进行了改编。于2011年又安排张丽和著名导演肖桂叶担任导演,由晋城市高平上党梆子剧团演出,获得了山西省第十三届“杏花奖"。
友情从此建立。平易近人的李才旺先生集领导、恩师、长辈、同事于一身的亲和力,在省文联享有良好的口碑。张丽崇拜才旺先生的诗书画功底,尤为酷爱他的书法字体,总是挤出时间专攻书法艺术,逐渐有了李才旺先生的书艺风格,李先生曾开玩笑地说“都能以假乱真了”。
2017年春节前张丽与爱人去看望先生,并提出了拜师的意愿,李才旺先生很高兴地说:“春暖花开时办个收徒仪式吧!”然而,因李先生此后常缠绵病榻,直至病逝,拜师仪式终未成行。张丽忆起李才旺先生,深情地讲“非常缺憾的是我没能给李才旺先生磕了拜师头。我写李先生的书体,也是对恩师最深沉的纪念”。
张丽的书法在学习恩师书法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创新,实现了新的飞跃。近年来在应邀参加有关书画笔会活动中,张丽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周围总是围着很多人,欣赏她那独特的运笔和创作过程,时而响起掌声、叫好声;其书法作品也成为大家的“抢手上乘品”。
但对张丽来说,书法仅是她的业余小爱好;她的专业特长是戏曲。演而优则导,导而优则编。演戏、导演、编剧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在我国戏曲界演员名家数不胜数,但能成为集演技高超的演员、追求极致的导演、倚马可待的编剧于一身的综合性戏曲人才,恐怕就少之又少了。张丽就是这样一位演戏、导演、编剧集一身的戏曲全能才女,且演、导、编先后荣获国家级大奖。随着她创作的剧作集《红妆萃》的出版发行,在戏曲界掀起较大波澜。而张丽的戏曲成长经历也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一部流汗、流血、流泪的艰苦奋斗史——
学指挥,演角色,成了演啥像啥的小戏骨
张丽出生在阳泉市郊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辈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60年代末,曾是村里副主任的父亲,也是个戏曲爱好者,逢年过节,父亲总会与他的戏伴们穿起戏衣,扮演各种角色,为乡亲们献上一段社火杂耍。那时的小张丽头扎羊角小辫,总是跟在表演队伍的后头,还自豪地告诉小伙伴们:“看,那是俺爹!”那时就有一种奇妙的戏曲爱好从心底萌生!
母亲是村里当时有名的巧裁缝,她缝制的衣服针线密实,板正合身,常常帮了东家帮西家。那时家里上有奶奶,下有兄弟姐妹四人,全家的吃喝用度全靠父母亲下地挣工分养家糊口。全家七口人的吃穿缝补浆洗等家务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那个年代经济物质极为匮乏,贫穷的生活使小张丽养成了早懂事,爱操心,不怕苦,不怕累的习惯。她经常跟随母亲从开春嫩芽出土,到秋后树叶凋零,差不多每天都要去地里挖野菜,捡落果,捡秋收后遗落的粮食——就这样,以糠菜代餐,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艰难的岁月。
1971年,上小学的第一天,小张丽的懂事开朗机敏,就被她的班主任李老师格外看好,把她安排到了教室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接着在她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李老师要她做全校课间操《东方红》合唱指挥;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简单给他讲了一下怎么指挥合唱,并手把手地教她指挥动作和要领,教完拉着她就登上学校操场的指挥台;面对台下二百多名学生,第一次登台的小张丽很紧张,但经过李老师的打气鼓劲,小张丽从起头领唱到打拍,协调得天衣无缝。入学的第一个星期,小张丽在学校就成了小名人。此后,学校每逢有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工作、“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时,她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学校共认的“小指挥”。
真正开启张丽艺术灵感的是她上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 李老师指定张丽等四名女同学代表班里跳《北京的金山上》舞蹈。她是第一个被李老师点名的准演员。张丽激动、兴奋、蹦跳、尖叫,那种喜悦心情无以言表。从那时起,她学习之余最强烈的爱好就是指挥、排节目、演戏。她所扮演的小常宝、李铁梅、阿庆嫂、沙奶奶等角色惟妙惟肖,成了演啥像啥的“小戏骨”。先后在公社、郊区、市里参加过调演比赛。随之而来的是先后获得公社、郊区、市里的“五好学生”、“红色宣传员”等荣誉称号。那时的小张丽,白天上学,晚上参加大队宣传队的排练、演出,随着她参加各类活动的增多,在村里已小有名气,十里八乡的人也就都认识了她。正如她一位同班同学回忆说:张丽那会儿可是我们这儿的“明星”,是俺们村的骄傲!
结戏缘,爱如痴,锲而不舍练就超群武艺
张丽在追求艺术的路上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报考了阳泉市艺术学校, 在唱腔、朗诵、动作均考过后,听主考老师说:“这孩子确实是个唱旦角的好苗子”。然而,满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却节外生枝地被人顶替了!上艺校学戏的梦被打碎了。这件事对小张丽的心理打击可想而知。然而在上高中期间学习成绩较好的她,却在1979年高考中未被录取。高考落榜比她考艺校被顶替遭受的打击,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再次陷入落魄和迷茫。张丽回忆说;“得知高考落榜的那个下午,天气阴沉沉的没有一丝光亮,压得我像要窒息似得喘不过气来,公社到家二里多路程,硬是走到天黑透后才回到家中,看着昏暗的灯泡,一头栽倒炕上没了知觉,急火攻心我病倒了……”
不久,在市里工作的叔叔回家探亲,问她将来想干哪行?她坚定地回答“唱戏!”叔叔即把她带到了阳泉市结识了曾为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名角的武巧英老师。第一次见到小张丽后,武老师就特别喜欢,拉住她的手久不松开,直到后来要认张丽为闺女,就这样她们发展成了母女关系。
跟义母勤学苦练了一段时间后,义母为了让张丽全面系统学习戏曲表演,把她送到文水县一个私立戏曲培训班。在那里张丽开始对戏曲表演进行全面规范学习。后来在一次外出演出时认识了交城县晋剧团著名旦角演员杜桂香老师,并投在其门下学戏。杜老师从唱腔、身段逐一教起。张丽苦学一年,很快学会了小旦开门戏《闹宫》《赐环》等折子戏。
当年7月,张丽报考了交城县晋剧团,考试过程中,得到了导演文井等老师的赏识而被录取,成为交城剧团的一名正式演员。当时的交城县晋剧团在周边影响较大,正处于繁盛时期,群英荟萃,艺术实力雄厚,创作人才云集。后来她拜在著名导演文井恩师门下,正式成为他的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
十年夙愿今日遂。张丽认为这里正是她酷爱演戏,敬畏舞台,敬重艺术的理想环境;憋在她心中多年的纠结和委屈,终于得以打开和释放。她欢跃地在戏曲的大熔炉里经受着各种火候的陶冶。早起晚睡地练唱、念白和身段,每天除了自己该上的角色以外,几乎每场戏都要到幕条前观看演员们各种表演,每个角色的装扮、头饰、身段、唱腔、衔接等等,她边看边悟。散场后,有时晚上独自躺在床上把戏里每个人物的唱腔、念白、身段、调度都像过电影似的在脑海里回放,不管晚上几点睡,早上5点都会准时起床练功,她流汗流血不流泪,再苦再累都能坚持。她时刻铭记自己的初心,硬是练出一身文武兼备的扎实功夫,唱念做打俱臻上乘。文井老师曾感慨地说:“张丽虽然入门较晚,但她文化功底较深,又肯下苦练功,所以,在进团一年多时间里就能在舞台上表现得超群出众,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可想而知,她下的功夫比同事要多多少倍?!那时的张丽就像一颗把根扎进肥沃泥土里的树苗,不断的汲取着戏曲艺术里的各种养分,而茁壮成长。
张丽主演的小品《左邻右舍》获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
1981年12月,张丽凭着扎实的基本功考入了古交市晋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凭借着她在交城县晋剧团苦练的“十八般武艺”,先后成功演出了《打金枝》《金镯玉环记》《王熙凤》《钟情记》《玉蜻蜓》《秦香莲后传》《洪洞县令》《刘秀转》等剧目,她注重细节,在演出中她能稳住阵脚,不论出现什么意外,都能力挽狂澜,逐渐成了舞台上的“角儿”,剧团里的台柱子,得到领导和老师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使张丽受到了极大地鼓舞,也让她真正感悟到了“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改变未来”这句话的深刻道理。
人勤天不负,运来喜事多。张丽在这里结识了她的志同道合的爱人--古交市晋剧团著名小生演员马才林 ,他们工作中相互学习鼓励,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共同度过了那段心怡、甜蜜、美好的时光而喜结连理,并收获了爱情的结晶--拥有了他们的宝贝女儿。真正实现了事业家庭双丰收。
演优而导,导优而编,三位一体连获大奖
有时看似一件小事,却蕴含着人生机会。
1992年,张丽在应邀主持一场中学生卡拉OK赛事活动时,古交市文化馆发现了她的专业才华。经试用,她被调入古交文化馆。张丽感慨地说“要不是孩子小,需要照顾,心里实在不愿离开深爱的舞台”她对自己演出的舞台始终恋恋不舍。
张丽是个不服输的人,干什么都有板有眼。初到新的工作岗位,她不辱使命,“小试牛刀”就拿到太原市群众文化调演的两个奖项—
刚到古交市文化馆工作时,正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时期,全国上下文艺事业在蓬勃发展。当时古交市各单位和各乡镇文艺活动频繁,她作为文化馆唯一的专业人员,节目审查、编排导演等任务全都落在她的肩上,既要改编剧本还得导演;给业余演员排练,难度可想而知。由于工作性质的转变,她由职业演员逐渐转为编导专业。她敢想敢干,认准的事情毫不犹豫。凭着她出类拔萃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戏曲才华,在此期间由她编排导演的晋剧小戏《基石》、秧歌剧《李二嫂交款》参加了太原市举办的小戏调演,并分别获得演出一等奖和二等奖,张丽本人荣获导演奖。接着,她拜著名编剧杨秋实先生为师,系统的学起了戏曲编剧。通过不断努力,她编创的小戏《沉沦》《戒赌委员》又先后获得两届太原市“新人新作”奖。
张丽心中有个大学梦,她的爱人最懂她。经杨秋实老师推荐,1997年她顺利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实现了她的戏曲科班梦!开启了她学习戏曲导演专业的新篇章。在戏曲学院学习期间,他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系统地学习掌握了戏曲导演理论和实操知识。在这个处处充满了戏曲知识的环境里,张丽如饥似渴,仰取俯拾,收获巨大。两年后的1999年7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12月,太原市文化局以特殊人才,将她调入了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工作。
张丽正在执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一一牛郎织女情歌会"
两年的中戏导演科班学习,使张丽如虎添翼。在群众艺术馆工作期间,她把在中戏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戏曲实践中。由张丽主演的小品《左邻右舍》荣获中部六省首届曲艺大赛一等奖,并被太原市劳动委员会荣记二等功;张丽自编自演的音乐剧《三月三》,荣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优秀节目奖、中部六省第二届曲艺大赛一等奖;张丽排导的京东大鼓《选举之前》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她参演的京东大鼓《鼓曲神韵》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她编写的小戏《天使魂》获得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一等奖;她排导的快板《社会主义荣辱观》获得全国“四进社区”展演铜奖等。
2007年,张丽为了提升自己的编剧水平,再次考入了山西大学戏剧系成人班,主攻编剧专业。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2010年圆满毕业,取得了本科学历。张丽经历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反复充电,不断武装自己,使之在戏曲演、导、编的实践中,站位更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民大众。张丽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十年,是在戏曲演导编专业上摸爬滚打走向成熟的十年,更是取得丰硕成果而喜获丰收的十年。这期间她登上了中国曲艺“牡丹奖”、两届全国“群星奖”、全国小戏小品“一等奖”等领奖台!两次摘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桂冠!荣立太原市劳动委员会二等功,成为山西仅有的获此多项殊荣的青年戏曲演员。是的,像张丽这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实在难得!且能不骄不躁,砥砺前行,并非易事。
重钻研,勇探索,孜孜不倦,陶醉其中
2010年,张丽以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影响力,被调入山西省文联山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担任戏曲编导专业工作。在这里张丽如鱼得水,各项工作干得游刃有余。前面讲过,到任的当年她改编了由时任省文联主席李才旺先生原创的戏剧《金钗案》上下本;次年,与国家一级导演肖桂叶老师一起在晋城市高平上党梆子剧团排导的两个月中,肖导那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细腻的导演手法又给她的人生增添了一笔不可或缺的亮彩。肖导非常赏识张丽集演、编、导于一身的才华,对她排导中的入情入理,一丝不苟,给予高度评价。该剧获得了山西省第十三届“杏花奖”,张丽荣获“杏花导演奖”;2012年创作了大戏《彩衣曲》;2013年导演的小戏《捏花馍》参加了“2014山西省电视台新春联欢晚会”;2015年创作了大戏《下河院》,在这部戏里,她将义母武巧英的坎坷、智慧与善心融进了戏中,使得这个戏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鲜活。2015年张丽被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聘为《岗北秧歌》艺术指导,岗北村聘她为德艺双馨荣誉村民。
2001年至2020年张丽先后编创小戏《玉雕梦》《宝蟾送酒》《良知》《天使魂》《爱在春寒陡峭时》《料峭时分》《初心》《我要上学》《英雄祭》等,及移植改编剧目《汲水》《三上轿》《十八里相送》《玉芙蓉》《宝莲灯》等共十多个剧本,均已由省内外各类文艺院团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
2019年张丽执导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爱在七夕”中国和顺情歌会》;执导了由民革太原市委会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实景快闪剧;2020年元月,执导了民革太原市委会主办的“台湾杰出青年大陆寻亲晚会”;执导的上述三台演唱会,引起现场强烈反响,得到领导及观众的高度赞扬!
2022年3月,张丽应汾阳市文联之邀,到鳌坡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了采风采访,倾听老村民讲解抗日战争时期鳌坡村革命英雄的战斗故事,让张丽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浮现在她的眼前,迫使她文思泉涌,如有神助,再现了鳌坡村抗击日寇的战斗场景,歌颂抗日英雄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经过一个多月的倾心创作,抗日故事剧《喋血鳌坡》于4月底呈现在了汾阳市文联主席张立新的办公桌上,立新主席十分敬佩张丽的编剧才华,更为她的创作神速而惊讶!
张丽是民革党员,她怀有炽热的民革情怀和浓厚的民主党派情节,她积极为党务工作无私奉献着应尽的力量。张丽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她念念不忘恩师们的教导,讲起与每一位恩师的故事她都如数家珍。张丽集戏剧演、编、导于一身,她演戏有情洒四座、余音绕梁的境界,一亮相便惊艳四方之功;她编的剧本,让戏界行家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她导演的剧目,人物行动线明了,演员表演十分生动而引人入胜。她把对戏曲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嵌在骨子里,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经常沉浸在孜孜不倦地戏曲创作中,陶醉在自己创编的唱词中、戏剧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中......
创新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生命,自然也是戏曲艺术家们的追求。张丽一直在追求这样的目标。
2021年7月,为了给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献礼,张丽创作的剧作集《红妆萃》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共收集张丽创作的大小剧本20个,形式各样,题材不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的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人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改变与提高的典型事例;这些剧本均付诸上演,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各种奖励,在实践中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张丽的这一成就,也代表了当代我国戏曲创编界的心声。张丽的成长故事也正是我省乃至全国半个多世纪戏曲艺术发展历史的缩影......
本文作者郭天红与张丽老师(右一)、山西省产业(企业)文联办公室主任高园园(左一)在九龙滑雪场为冬奥喝彩笔会现场
作者简介:郭天红,1958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山西书协第五届理事,侯马市书协名誉主席,侯马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主席。曾任侯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