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饸饹面只是一道常见于曲沃县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如今“小饸饹”发展成为“大产业”,声名远播。一碗饸饹面,承载着一方人民的幸福生活。日前,记者来到该县,深入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里桥饸饹面传统制作技艺的“前世今生”,看其如何从作坊经营转变为富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政府助力,“曲沃快餐”树品牌
小小一碗面,诞生在农村,服务于百姓。在曲沃,离开家乡时的最后一餐,回到故土时的第一餐,都有交里桥饸饹面的影子。这一特色美食,充满惠世情怀,衍生出独特文化。
交里桥饸饹面制作简单,将面和配菜倒入汤锅内,待面、菜、汤“三香”交融扑鼻时捞出,再浇上些许臊子即成。臊子只有一种,配菜不过三样,却牢牢抓住了大家的胃。交里桥饸饹面出餐快捷,常配以饼子、卤鸡蛋,被称为“曲沃快餐”。
30多年来,曲沃县不少人拖家带口,在外开店创业。据了解,仅曲沃、侯马一带就有交里桥饸饹面馆百余家,不仅让无数食客尽享美食,也使创业者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交里桥饸饹面有着“出了曲沃没人吃”的尴尬一面。近年来,不少外地学徒前来取经,希望将其更大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
“交里桥饸饹面符合大众口味,是经济实惠的快捷小吃,人们喜欢吃,创业成本低、风险小,壮大产业可造富一方百姓。”交里桥饸饹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新安说。
曲沃县将交里桥饸饹面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紧抓历史机遇,着力探索“本土制作销外地”“培训学徒创家业”双发展路径。
能否突破饸饹面保鲜保质瓶颈,是打造包装速食、衔接商超电商渠道的关键。瓶颈如何突破?曲沃县引导经营者在技艺传承上狠下功夫,厚积人才优势,以“匠心”做强品牌,靠工匠攻城拔寨,用回报建设家园。他们认真考察消费市场,通过持之以恒提升服务品质,在交里桥饸饹面技艺传承人中间营造出“开张前精准播种、开张后开花结果”的良好局面。
代代传承,“地道小吃”暖人心
近期,交里桥饸饹面价格略涨受到“粉丝”关注。不同于早点、炒菜等,饸饹面是一日三餐的家常饭,逆着原料价格波动和人工成本上涨,面馆经营者竭力维持价格稳定,价格略微变动仍便宜实惠,饱含诚意,让人暖心。
一个曲沃人,每年数不清会光临多少次李新安的交里桥小胖饸饹面馆。携正宗招牌和地道口味,他的面馆人气足、车流大、生意旺,高峰期每天售卖8袋面2000多碗。门口摆摊的果农也跟着“沾光”,每天收入少则几百元,多则2000元。
“交里桥饸饹面的盛行,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交里桥依交里村而得名,是通往运城市绛县的交通要道,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传统庙会,过去绛县东山木材沿天河河道放排到此集散中转。”李新安娓娓道来。
交里桥饸饹面在历史交汇点应运而生。其香咸实惠获得过往客商的青睐,使之脱颖而出。快捷简便之中,可想象到交里桥一带曾经的繁忙。时代变迁,交里桥饸饹面又撑起交里桥沿线的乡村经济。
上世纪80年代,李新安的父亲李志明自供销合作社“老体制”退休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班车”,在交里桥边自建房内开了面馆。他在传统技艺上钻研创新,佐料、配料的用量配比恰到好处,入口不咸不油不腻,深得食客喜爱,品牌口碑随之树立。
自主创业,“家庭面馆”富农家
李新安在经营自家面馆的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交里村党支部书记。交里村有520余口人,耕地面积800多亩,人均仅1.3亩,村民们历来有种菜卖菜的传统,农闲时却无事可做,经济收入始终在贫困线上下游走。
上任以后,李新安以党建统领全村各项工作,时刻不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他为村民算清经济账,讲明利与弊,并无偿传授技艺,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到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开面馆创业致富。十几年来,交里村100余户家庭中,在外开面馆的有20余户,每个家庭每年有十几万元收入,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里桥饸饹面“第一村”。
王建忠是李新安在村内发展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村民外出创业的一个缩影,他与李新安是邻居,儿子王国将在小胖饸饹面馆里做过工、学过艺。2010年,王建忠因在村里建了房,欠了7万余元外债,正琢磨下一步生计。李新安登门送策,王建忠在建蔬菜大棚和开饸饹面馆之间一番思考比对,最终决定带着一家人在杨谈乡经营投资少、回报快的面馆。
杨谈乡是苹果之乡,收获时节,几波“下果”工人就餐,就会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餐厅挤得满满当当。王建忠有了稳定收入,创业之路顺风顺水。头两年,他还清了盖房欠下的外债;2013年年底,在县城一次性交齐首付买了新房,装修陆续花了26万元,后来又将村里院落整修一番,过上了“村里有院、城里有房”的好日子。
三年前,王建忠在曲沃县城东环路中段开了第二家面馆,平时由儿子儿媳照看。现在,他在杨谈的面馆不再压面,每天早上在县城面馆里压好面拉到杨谈面馆卖,两地奔波,风雨无阻,“日子有奔头,干劲更足了,也不觉得辛苦。”王建忠的幸福滋味溢于言表。
王建忠的创业经历,只是无数行走在交里桥饸饹面传承发展之路上的奋斗者的一个缩影……(武锡刚)
原标题:舌尖上有烟火味 寻常之中见惊奇——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里桥饸饹面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