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近年来,山西省永和县把农业农村短板变成“潜力板”,努力赋能乡村振兴,培育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业态,踏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农民主体
农村要发展,根本依靠是亿万农民。“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农民应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必须把农民重要地位体现在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防止“干部在干、村民在看”“政府主动、农民被动”“企业赚钱、农民保底”的现象。
一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吸纳农民意见,调动农民参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唱主角”。另一方面,要坚持利润让给农民,成本回归集体,大幅度提高农民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同向而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永和县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一盏盏灯笼喜庆红火,一处处雕塑述说着革命往事。青松翠柏掩映中,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吸引着众多游人来到这里,领略伟人风采,汲取革命精神力量。沿着被称为2020年度+大最美农村路”的永和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前行进入乾坤湾乡东征村,浓郁的红色气息和乡村活力扑面而来: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 红色文化墙、长城墙管立在路边,文化雕塑长廊“东征精神永放光芒”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抢眼。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与“红军之家”“红军连”“模范胡同”掩映在绿树从中,一派美丽乡村景象。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贫困村域内残垣沟壑纵横,生态爷瘠“一年九旱、靠天吃饭”村民经济收入少,致富门路少村庄日渐凋零。
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里的红色资源让东征村重现活力?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和乾坤湾乡决定从风貌打造、改善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着手,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围绕红色旅游做文章,带动其他产业开花结果,让老区焕发出新活力。
为此,在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下,村里不仅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还实施了道路硬化、饮水保障等工程,实现了硬化路、动力电、自来水、互联网户户通。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支持抓住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改造东征村闲置的土窑洞,以农户自家空洞作为资产进行人股,将“资产”变“股权”,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窑洞农家乐。
东征村以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为契机,充分发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坚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先后改造农家乐102户156孔窑洞,利用东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预计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1万余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
近年来,永和县依托这一珍贵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起了窑洞农家乐,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收入节节高。借此优势,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被评为山西省党员教育示范基地,持续为东征村的红色旅游加力,依靠旅游带动,东征村村集体纯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5000多元。
永和县东征村村民冯成俊:农家乐从2016年运营开的,在这个2016年还收入两万多元,逐年基本上就保持这个数位。
永和县东征村党支部书记路东红: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工作队到我们村以后,从2015年到2018年,共给我们东征村改造156孔农家乐窑洞宾馆,在2022年对我们村的部分农家乐窑洞宾馆再次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我们村每家每户全部实现了农家乐全覆盖。
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东征村村民的持续增收致富。如今,东征村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人均增收2000多元。村里还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实现了硬化路、动力电、自来水、互联网户户通,田园绿、乡村富、人文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在新长征路上,永和县东征村正实现着高质量发展。
提质村级集体经济做好项目引擎
坡头乡岔口村益禾科技有限公司,永和县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建设项目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
当天,该县集中开工的35个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年度投资6000余万元,涵盖了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投产达效后预计带动41个村增收400余万元。加上谋划储备的45个项目,永和县此番实现了全县65个行政村涉农项目“全覆盖”。
针对大多数村依靠集体光伏获得收入、优质项目储备少、缺少引领村民参与发展经营性项目的问题,永和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引擎”,从“谋项目”“管项目”“推项目”“强项目”四个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内挖潜力、外引投资、包联推进“三大举措”,构建起“1+N+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即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核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观光采摘、文化旅游等多种经营性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多渠道增收。
在“内挖潜力”方面,探索建立了“永和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设立特色种植、优势养殖、旅游服务、资源开发等7个领域项目库,重点储备实施一批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引领村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经营性项目;推行“党建+集体农场”模式,依托“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全产业链托管服务”,盘活村集体机动地、撂荒地等集体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鼓励“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抱团联合发展,行政村带资源、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互相结对、互利共赢。
在“外引投资”方面,精心包装特色涉农项目,依托太原(永和)商会、深圳(永和)商会,搭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招商引资平台,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组织引导企业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帮扶重点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包联推进”方面,结合县级领导包乡(镇)、包村工作,实行县级领导挂牌推进包联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机制,县级领导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和一个“薄弱村”,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指导。组织机关事业单位把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与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加大集体农场建设发展集体经济
占地30亩的28栋标准化塑料春秋拱棚,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电磁阀全自动棚内滴灌……在坡头乡索驼村网纹甜瓜有机旱作种植示范园内索驼村党支部书记郭海利告诉记者,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主抓项目.该示范园由集体合作社经营,总投资170万元,今年14个大棚试种网纹甜瓜,共收获3.5万公斤,仅此一项可增加集体收人30余万元。
网纹甜瓜示范园是索驼村“集体农场+五大基地”发展模式中的一部分。近年来该村通付探卖务元化发展路行,打造了 -二三产齐头并进、农文旅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索驼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集体农场+五大基地”发展模式,打造“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农文旅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每年为集体增收70余万元,带动农户120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索驼村“集体农场+五大基地”发展模式是永和县将发展集体农场作为壮大提质村级集本经济重要举措的一个缩影。
红崖渠村集中资源优势,破除以往“散乱小”发展困境,以全县养羊产业发展布局为引领,联合7个村委的资源优势,实施湖羊养殖集体农场建设项目,投资1274万元,建设占地32亩的集体农场,每年增加收入30万元。
呼家庄村把推进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实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地自然资源,探索发展“集体农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托管”产业路径,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基地是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为实现经营范围多元化、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发展融合化,该县把集体农场作为基地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头戏,采取“党建+”的方式,创建集体农场新业态,明确了集体农场创建标准、章程、申报、评审办法和流程,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集体农场是以村集体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人为集体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永和县坚持村党组织领办、市场化运作、村集体自主经营,制定出台了《集体农场章程》《集体农场标准化生产制度》《集体农场收益分配办法》等,采取“党支部+集体农场+公司”“党支部+集体农场+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支部+集体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盘活资产资源,探索“多村联营”和“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开启了一条产业化增收新路子,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全县已认定并授牌村集体农场23个,其中种植类8个、种养结合类5个、设施农业类1个、加工类1个、农文旅融合类8个,预计带动32个村集体年增收300余万元。
“下一步,永和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更昂扬的奋进姿态,全面掀起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热潮.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永和特色、切合基层实际的山区县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向人民群众交好账。”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说。(吴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