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翼览吾遗】​翼城花鼓:鼓乐中的唐风晋韵 花步中的丰收欢歌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生生不息 翼览吾遗】翼城浑身板:木板着身如飞花_黄河新闻网

记者/韩晓芳

【开栏语】“生生不息翼览吾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为了延续历史文化传统,保留历史文化精髓,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认同与自信。

在黄河流域山西南部的汾河、浍河之间,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古邑新城——翼城县。城南翔山,如鸟舒翼凌空欲飞,汾河支流浍河汇于大河口,《水经注》:浍水出翔高山。这里物产富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有上古尧舜足迹,流淌着华夏史前文明,周成王剪桐封弟,唐叔虞建都于此。一县三国——唐、晋、霸,三晋源头名天下,是为翼城。

悠久浑厚灿烂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15项,市13项,县级48项;还培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6人。

近年来,翼城县非遗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加强传承能力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传承发展模式,使众多非遗项目进一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国家级非遗项目《翼城花鼓》(资料图 侯霆 图)

翼城花鼓:锣鼓声中的唐风晋韵

“打起花鼓庆丰收,打起花鼓把年过;打起花鼓娶媳妇,打起花鼓闹满月;天黑打到公鸡叫,天亮打到日头落,一时不听花鼓声,凉水盆里着了火。”这是花鼓之乡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的一句民谣。

翼城,古冀州之域,大夏之墟,素以“唐尧故地”、“晋国之源”而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闻名遐迩、传承千年的“翼城花鼓”就是这方厚土孕育出的一株绚丽的奇葩,一张亮眼的名片。早在2006年5月20日,翼城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还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的录制。

翼城花鼓,因鼓帮绘以花纹,鼓点舞步花哨,服装道具花艳而得名。据《翼城县志》记载:花鼓艺术始于晋末时期,盛兴于唐朝,历经代代传衍,遍及全县各地。在翼城杨家祠堂牌匾记载:“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这段文字也佐证了在唐太宗时期,城中花鼓表演热闹非凡。

一代代翼城人在花鼓声中生息,那么,世代传承的背后,花鼓人付出了怎么的辛苦,县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才保持了这块金字招牌的历久弥新,久负盛名?

翼城花鼓》省级传承人李星明

省级传承人李星明:干一件事就要干成

据传,先人们打花鼓,是想用震天的锣鼓声来唤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逐渐演变为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是翼城县西关村,一次她回家省亲,家乡百姓为欢迎她,就组织了社火活动,李娘娘看了花鼓后非常喜欢,当场奖了三千两银子。”李星明说:“从那时起翼城花鼓越搞越热火,越来越出名,人们年年搞祭祀,年年闹社火,推进了翼城花鼓的发展和流传。”

今年82岁的李星明是翼城县北关小学的退休老师,1963年从教的他1987年接触花鼓。“是因为当时的临汾地区组织第一届中小学文艺汇演,要求每县出两个节目,中、小学各一个,县里把小学生的节目分在北关小学,学校要求我承担这项任务。”

领命后的李星明深感责任重大,一时不知该选什么节目,便走访了县里有名的三位剧作家赵连松、尹开章、李挺喜、他们异口同声地推荐‘你就弄咱的花鼓吧!’,于是,李星明就求教于翼城县的张增发、吕其智两位花鼓老艺人。“当时选17个学生都不容易,因为追求升学率的原因,很多家长怕学花鼓影响孩子的成绩,我就让我的孙女、外甥都参加花鼓队,想办法在课间为孩子们补课,训练了一个多月后到临汾参赛,获得临汾地区第一名。”回忆往事,李星明兴致勃勃、目光炯炯:“那年全县选出100名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上初中,北关小学入选14名学生,其中就有花鼓队的7个孩子,这才打消了老师和家长的顾虑。”

“从那以后,花鼓队就一炮而红,经常被邀请外出比赛或者表演。得过多次大奖,拍过大型节目,上过央视春晚,名气越来越大。一次比赛后,台湾著名导演凌锋将花鼓表演的内容拍进他创作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放映后,翼城县好多华侨写信说,在国外几十年没有看到过家乡的花鼓,在电视上看到后十分亲切,这对花鼓队的鼓舞很大。

那时,外出比赛往往一两个月,我们就把语文、数学老师带上,保障孩子们主课不落。”年己80的李星明回忆往事精神矍铄:“1999年,花鼓队代表山西省参加国庆50 周年庆典,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时任省委书记王森浩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给咱山西争了光!’时任县领导带队十多部车到侯马迎接,回来后为花鼓队开庆功晚会,我被评为县一等功、优秀共产党员。”这是李星明的荣耀,这是花鼓队的荣耀。

因为一次比赛,李星明与花鼓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10年,指导花鼓培训教学,钻研人数与队形变幻,改良花鼓配乐……2008年6月被评为翼城花鼓省级传承人。“我的信念就是,花鼓让我这一辈子过得十分充实。”

《翼城花鼓》国家级传承人张飞飞教学中

国家级传承人张飞飞:传承花鼓是我的使命

张飞飞与花鼓结缘也是缘于一次比赛,1996年,时年34岁的张飞飞被从翼城县蒲剧团抽调出来参与一个节目,前往山西电视台参加“大拜年”比赛,“这个节目我们一共上了11个人,其中5位乐队成员,6位演员中,一位女演员唱翼城琴书,5个人打花鼓。”张飞飞回忆道:“我们表演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好评如潮,一片沸腾。电视台工作人员对我说,‘鼓乐进入演播厅这是第一次,一个节目获得掌声不断也很少见。’”

大赛后回到县里,经常有人请他指导花鼓表演。张飞飞也乐于助人、乐见其成,长年累月活跃在翼城花鼓传承第一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及电视台的录播,屡获殊荣,2018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翼城花鼓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翼城花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翼城县委、县政府将花鼓的保护列入了县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成为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翼城县人民文化馆还成立了集科研、教学、展演为一体的翼城花鼓传承基地,张飞飞被聘为基地总教练,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娱乐形式日益变化的情势下,坚守传承,张飞飞把传承花鼓技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多年来培养了数百名花鼓学员。同时,全国各地请他培训花鼓表演的邀请也不在少数,还跨出国门,在国际上传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本网记者韩晓芳、白芷凡采访国家级非遗项目《翼城花鼓》省级传承人李星明

非遗花鼓进校园示范学校北关小学:每个师生都是花鼓传承人

花鼓传承从娃娃抓起,翼城县北关小学是翼城花鼓传承的一张王牌。

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地方文化,30多年间,北关小学实施了花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工程,成立少儿花鼓艺术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翼城花鼓校本课程,还把花鼓改编为课间健身操,让孩子们天天练习。花鼓声伴着读书声,多年来,北关小学少儿花鼓艺术团培养了万余名队员,小鼓手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锣鼓大赛和艺术节表演,多次荣获国家级艺术大赛金奖,十几次登上央视舞台,成为传承和传播翼城花鼓的一支少年生力军。锣鼓声声,催人奋进,千年非遗在校园内焕发出不一样的年轻活力。

同时,翼城县还把花鼓普及和创建非遗特色学校纳入全县多所学校年度考核范围,让学生在花鼓等传统项目的表演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自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2019年10月30日,翼城县举办了的第三届万人翼城花鼓大赛,94支参赛队伍中,61支来自全县各中小学校。翼城县人民文化馆馆长邹亚莉说:“那个场面盛况空前,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激动人心!在翼城,‘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毫不夸张!”

代代相传,精雕细琢。随着时代的发展,翼城花鼓的表演由最初的一鼓、一锣、 一钹发展为有鼓有舞有配乐,演员最少挂三面鼓,最多挂九面鼓,双手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飞舞缠绕,融合了戏曲、舞蹈、武术和杂技的精华动作,增加了观赏性和感染力。“二龙嬉水”,“空中取酒”、“仙人过桥”等技巧丰富多彩、夺人耳目,踢腿、甩臂、仰头、扭胯、抛红绸、擂鼓锤,动作整齐划一,形象英姿飒爽,舞步欢腾灵动,鼓点万马奔腾,队形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秀美柔媚的风韵,鼓舞结合,相得益彰。“简单来说,翼城花鼓的表演特色可以总结为‘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节奏快。’”张飞飞说。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持我们民族特色的重要一环。欢快热烈、张力十足的花鼓鼓点早己深深地渗透在一代代翼城人的血液,展现了翼城人民奋进向上、自信坚韧、刚健质朴,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祝愿翼城花鼓在一代代翼城人的传承下,历久弥新,再铸辉煌!

[编辑:乔坤]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