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壮美赞歌——永和县走出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生动实践
每年一到耕种季,永和县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小山村里都会出现相同一幕:晨光熹微之际,家家户户的“壮劳力”背起干粮,套上骡子,赶到山头上的“条条地”埋头耕地。离家近的人早出晚归,离家远的人干脆在山上“戳”个小土窑,十天半月都不回家。
这道曾持续了千百年的“风景”,正随着永和县大力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逐渐成为历史。
2021年以来,永和县累计投入5600余万元开展宜机化改造,依山就势完成2.2万亩,为5个乡镇11个行政村的530余户人家送来民生福祉。
如今,农田地块实现了“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农机解决了“下田难”“作业难”问题,宜机化改造后的农田普遍增产20%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守为民初心 改造势在必行
永和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35万亩耕地中70%以上是丘陵山地,“小、碎、散、短、弯、陡”是这里耕地禀赋先天不足的真实写照。
在这些“窄条条”“小块块”耕地上,使用人力、畜力耕种的“老传统”已经沿袭了千百年。
桑壁镇郑家垣村56岁的村民吴直明记忆犹新:“我家有33亩坡地,即便雇骡子也得20多天才能耕完,花钱不少,还得顿顿去送饭。”
坡头乡呼家庄村的王侯平有70多亩地,他说:“每天天不亮就上山,一直干到晚上看不清,就这么下苦,也得干一个多月。没办法,大农机进不去。”
“到了2006年前后,微耕机普及了,我们都叫它‘气死牛’。那玩意儿费人,几个来回就是一身汗,不是‘壮劳力’都把不住。”呼家庄村民段交平说,“我种了50多亩地,用‘气死牛’耕种也得十几天。”
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大型农机能开进田间地头,代替人力畜力的耕种方式,让种地变得“又快又好”。
2021年,永和县被确定为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县。永和县委、县政府紧抓契机,迅速行动,选择耕地集中、机械化率低、农户意愿高的地块为试点,将1100余亩细碎梯田、坡地等改造成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水平条田。
改造后的耕地,单个地块平均面积从0.6亩增大至1.8亩,亩均增产300斤以上。这个试点充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个个村集体竞相组队观摩,农户们参与改造的热情持续高涨。
2022年至2023年,永和县高点高位谋划,多点多面发力,因地因势制宜,持续推进宜机化改造工作,并结合永和耕地差的现状,将每亩改造标准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尤其是对一些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块争取一次性改造到位。
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说:“我们以粮食不减产、农户利益不受损、土地承包权不破坏为出发点,确保改一片、成一片、群众受益一片。”
曾经扶犁扬鞭 而今“铁牛翩翩”
宜机化改造,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可以说,改造到了哪里,就给哪里的百姓送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新希冀。
任家庄村村民张永平对自家田地改造的情形记忆深刻,他坐在高高的山坡上,亲眼看着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在自家耕地里削坡填沟,去弯取直,把一块块宽两三米的“窄条条”改造成了13米宽、30米长的“大块田”。
那天,他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发给亲人:“看,再也不用在地里下苦了。”
在改造过程中,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结合实际地理地貌,针对性地确定了“缓坡旱地”、梯田归并整理、水平条田、反坡式梯田等改造类型,严格设置了长度、宽度、坡度、亩数等定量参数,以满足各类农机全程全面作业。
“我们推行地块互联互通、坡耕地改造、地块归并这三种模式,适合哪种就用哪种。”田华介绍,地块互联互通模式以修建田间道路为主,通过削坎、填沟、搭接等方式完善田间耕作道,实现地块与耕作道、耕作道与外部路网互联互通;坡耕地改造模式是通过对坡耕地削高补低,改造成反坡式梯田;地块归并模式则是对走向相同、高差相近的地块进行并整,对折弯多、弯度大的地块去弯取直,尽量延伸农机作业线路,对椭圆状的丘陵山体采取螺旋式通道、回环式布局方式归并改造,实现地块利用率最大化。
在改造完成后,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通过翻耕、熟化、施加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提升耕地质量。
曾经扶犁扬鞭,而今“铁牛翩翩”。随着宜机化改造工作的推进,在永和县逶迤壮阔的层层梯田上,大中型农机往来穿梭、气势磅礴的场景成为近年来常见的一幕。
吴直明说:“我的33亩坡地以前雇骡子耕地得22天,每天支出150元,宜机化改造后,大型农机开进地头,4个小时就耕完了,支出还不到1000元。”
“以前播种子,得六七个‘壮劳力’没白没黑干五天,现在,拖拉机在地里来回跑几趟,不到一天时间就种好了。”王家崖村村民任志林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探索出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反坡式梯田改造方式,让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泥沙流失率减少了5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单位亩产提高20%以上。
托管促高产 农业更高效
一台中型拖拉机停在大门前,一台大型旋耕机放在雨棚下,黄灿灿的玉米堆满了院里的整整一面墙……这里是呼家庄村种粮大户王记明家。他耕种的105亩土地完成宜机化改造以后,收入“蹿了一大截”。
“去年谷子收了1.3万斤,卖了3.9万元;高粱收了5.5万斤,卖了8.2万元。光这就是十几万,还没算玉米呢。”王记明开心地说,“去年‘改地’后,当年玉米亩产就翻了番,从500斤到1000斤,谷子也从亩产300多斤提高到600斤。”
除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宜机化改造还为农业生产托管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依托宜机化改造,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由单环节向多环节和全程托管拓展,达到改造一片耕地就能装备一批农机、引进一套新技术、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片产业。
田华介绍:“我们通过‘统一供种、统一覆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托管,极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单位亩产达到1000斤左右,人均年增收1300元以上,从根本上提升了全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2021年以来,永和县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35个,新增农机1600余台,全县农机保有总量达7790台,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85%,以现有农机装备能力,全县可在25天内完成春耕作业。
“根据《永和县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5年行动计划》,我们力争通过5年努力完成宜机化改造5万亩以上,完成1个整乡镇宜机化改造,实现‘乡乡有示范、村村有试点’目标,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田华说,今年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在3个乡镇的3个行政村实施宜机化改造8000亩。
宜机化改造也让华北地区最大的旱作梯田——“永和梯田”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富庶壮美,这里夏日碧波盈动,冬天银装素裹,一年四季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这美轮美奂的梯田画卷,是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与大自然博弈的杰作,更是一曲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颂歌。(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