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又是一年“8·19”医师节的到来,这是一个全社会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礼赞的节日,感恩他们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值此,本网组织采写了多位两代甚至多代家庭成员从医的典型人物,传播他们“医者仁心”的平凡又不平凡之情怀,以飨读者。
忆往昔,贫困农家,胼手胝足,砥砺前行;看今朝,医学传家,三代八人,习医济民。这是临汾市尧都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站长张延庆全家的真实写照,而有着这样的家世家风,源自张延庆的母亲。
张延庆的母亲是一位农民,在尧都区一个偏远的山区,相夫教子耕种养家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受人尊敬——赤脚医生。
她年轻时曾学中医,用偏方给人治病,用推拿手法治疗孩童发热咳嗽、风寒、拉肚子等疾病,用掐、捏、拍、打等手法,多次救治幼婴惊厥和垂危的生命。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取费用,深受左乡右邻的尊重和敬仰,每当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总有很多人送来难以推辞的花馍、粽子、月饼等,表示感激之情。
耳濡目染,母亲义务为乡邻治病救死扶伤的言行,感动着张延庆和他的两个妹妹,也启发着他们:“要想受人尊重,必须有能力帮助他人,我长大也要用自己的本事帮助别人解除病痛,造福一方乡亲。”
另有一件让张延庆兄妹三人痛彻心扉、至今难以释怀的事儿激励着他们走上从医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医疗技术落后。他哥哥暑天感冒,请医生诊治,但医生不懂青霉素皮试,不了解青霉素过敏表现,更不懂发生过敏反应后如何抢救,我亲眼看到时年19岁,刚刚考上大学的哥哥在青霉素过敏的情况下,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救而突然离世。
此事彻底激发了张延庆学医的愿望:“我要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几年后高考后填报志愿,他毅然选择了山西中医学院,立志为父老乡亲们问诊把脉、排忧解难。
天遂人愿。张延庆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当时的山西中医学院,立志传承弘扬中医药医学的传统经典和神圣方略,坚守医者仁心的信念,便民惠民服务大众,为父老乡亲们排忧解难。1995年毕业后,学有所成的张延庆返回家乡,就业于临汾市医疗系统,后与大学同科同学苏艳红喜结连理,两个人志同道合,共同为群众奉献所学,减少他们的病患疾苦。
医者仁心。这四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却要用行动来诠释、用时间去证明。“为人民服务,献身人类健康事业,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是张延庆一贯坚持的理念。他一直告诫自己:“做一个基层医生,医德要高,业务要精,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守好做人的底线和良知,厚道从医,地道做人。”他坚持“能不吃药,就不开药;能简单治好,绝不多开药”的原则,为患者负责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良心安宁:“自己从小在山区长大,深知百姓的不容易。不忍心让他们多花钱。”
临床中医师是全科医生,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潜心钻研,使张延庆从按摩推拿到针灸理疗,从把脉问诊到拔罐刮痧,从普通的感冒发烧到各类疑难杂症,样样会、门门精、事事通,尤其是治疗扁平疣、青春痘等各类皮肤病几乎手到病除。2004年,尧都区西街办事处成立鼓楼社区卫生服务站,急需一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医全科医生,张延庆主动请缨,扎根基层。
主持鼓楼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20年来,张延庆夫妇坚持学习和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利用空闲时间钻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名著,先后到北京、太原、西安等地的中医殿堂充实自己,他坚持多读中医书,巧用中医药,勤总结、善积累,辨证施治,为很多群众解决了疑难杂症,声名远播,不仅全国多地有患者慕名而来就诊,更有人专程从日本、英国前来求药问药。
星光不负赶路人,他先后荣获“尧都区最美基层白衣天使”“临汾市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鼓楼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被授予“山西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荣誉称号。对此,张延庆觉得“值了”,但他从不自满,而是将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
披肝沥胆赤诚心,敬佑苍生入杏林。如今,张延庆夫妻、他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妹夫均在临汾市不同的医疗单位从事医疗工作,其中,两个是主治医师、一个是临床医师,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为人民健康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言传身教,张延庆夫妇从小在诊所长大的两个女儿幼承庭训,立志从医,很自然地继承了父母的衣钵,大女儿踏着父母的脚印走进山西中医学院,与父母成为校友,今年毕业后,高分考上厦门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二女儿就读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大三年级。两个女孩均成绩优秀,不仅专业过硬,外语水平也出类拔萃,为今后对外研学交流、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更喜杏林多俊秀,传承自有后来人。但愿张延庆一家人在中医传习之路上行稳致远,赓续前行!(记者 韩晓芳 刘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