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乡宁县,位于吕梁山南端、山西省西南,拥有2029平方公里土地,下辖10个乡镇(5镇5乡)、130个行政村、11个社区,共1063个自然村,总人口达20.6万人。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春秋晋鄂侯居此,古称鄂邑,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有昌平、平昌、吕香、昌宁等之称,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称乡宁县,沿用至今。
乡宁县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古有先贤垂青史,近有英豪竞风流。明代兵部尚书郑崇俭、清朝方志大家杨笃等历史名人光照史册,华灵庙24壮士的抗日壮举令人敬仰。境内古迹众多,风景秀丽。现有隋唐千佛洞、金代寿圣寺2处国保单位和清代长城1处省保单位,战国荀息墓、宋代柏山寺、明代结义庙、清代杜家院等古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乡宁县资源富集,物产阜盛。煤田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探明储量达153亿吨,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和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目前共有煤矿24座,总产能3390万吨,均居临汾市首位。此外,紫砂陶土储量丰富且质优,开发潜力巨大。
乡宁县拥有云丘山、万宝山、云泰山、高天山、戎子酒庄、峰岭等景区,其中,云丘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戎子酒庄为4A级,峰岭为3A级,形成了连点成线、覆盖扩面的旅游格局。目前,该县正在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云丘山生态度假园: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丘山,占地214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这里有千峰竞秀、万壑峥嵘的自然景观,塔尔坡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宁静祥和的康家坪民宿以及如梦似幻的云丘山冰洞群,还提供山岳观光、民俗体验、村落度假、美食养生、运动休闲等多种旅游服务,致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旅游胜地。
紫砂陶小镇:占地2000亩,以紫砂陶文化为主题特色,致力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乡宁紫砂兴于汉代,盛于明清,繁荣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素有“南宜兴,北乡宁”之美誉。紫砂陶产业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镇:以戎子酒庄为核心,是世界葡萄酒生产基地和中国葡萄酒文化体验之都,已发展葡萄种植5800余亩。戎子酒庄拥有世界一流酿酒生产线,研发出20余款独具特色的葡萄酒产品,获得21项专利及190余项国内外荣誉奖项,并获得首批“中国酒庄酒”商标。该酒庄用产业“造血”,带动当地村庄迈出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子,为改善乡村面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乡宁县以文化旅游产业、葡萄酒产业与紫砂文创产业为主导,按“一区三园”模式进行布局,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紫砂陶小镇和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镇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乡宁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云丘山生态度假园的打造,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乡宁县的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乡宁静,康养福地。”这是近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发展的目标,也是当地人对家乡的最好概括。
2023年,乡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4.9亿元,总量居临汾市第二。这一年赋能增效、强筋壮骨,昔日的“卧牛城”焕新颜。2024年是该县“建设全省经济强县、争当全市排头兵”的关键年。全县人民把握发展大势,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并打响了“紫砂文创一把壶、大美云丘一座山、戎子干红一瓶酒”这“三张新名片”,加快推动“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的步伐。
数字赋能绿色开采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乡宁县拥有丰富的主焦煤资源,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境内煤田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为153亿吨,目前共有煤矿24座,总产能达3750万吨。
煤炭作为乡宁县的支柱产业,智慧化矿井建设被寄予厚望。在这里,被智慧赋能的煤矿正在进行绿色开采,转型升级中的煤矿焕发新活力。
身着深色工装,顶着装有探照灯的头盔,身上被黑煤浸染……这是传统的煤矿工人形象。如今走进现代化煤矿现场,煤矿工人早已换了模样。以“智慧”为核心、“绿色”为底色、“零碳”为目标的现代化矿井,正在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在乡宁焦煤集团台头煤焦有限责任公司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身着白色衬衫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滑动着鼠标,切换着显示屏页面。记者看到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井下不同作业面的运转情况。公司总经理兼矿长李顺达告诉记者,调度室主要担负着全矿的调度、指挥、监测、监控和智能化控制等任务,对井上、井下的通风、排水、供电、运输、采掘工作面等主要场所地点实时监控,瞬时搜集生产一线信息,是煤矿井下调度工作的中枢。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矿井信息化建设,打造了统一数据底座,建成了应用安全生产技术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调度、生产技术、安全环保等业务协同管控。该平台具备数据分类、分析、挖掘、融合处理等功能,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与融合共享,解决“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问题。
智能化煤矿建成后,该公司可实现“一键采煤”革新,地面调度室远程掌控井下作业,掘、采、装、运全面协同。通风、排水、供电等作业由集控中心自动化执行,大幅减少人力需求。井下关键区域设备无人值守,实时数据直传调度室,成为煤矿高效生产的智能助手。
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构建智能综合管控平台,综合煤矿安全、生产、调度、运营等业务领域,实现综合可视、集中控制、协同指挥、预警报警等应用。通过视频AI识别系统,对视频分析、识别结果管理并进行反馈,再由AI模型管理实现对综采、掘进、主运输、辅助运输、无人值守和其他场景的违规行为和设备监测识别。“智能管理员”能精准定位故障点,破解了之前查找故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难题,是智能监管的一个好帮手。
近年来,乡宁县牢牢把握“科技强企、平安共建”的发展理念,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制定了“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少人”为核心的“智慧矿山”建设战略规划,为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今年,该县要在推动能源革命上彰显新担当,筑牢煤炭“压舱石”、注入发展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统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构建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
煤企作为地方经济的核心力量,长期致力于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推动经济繁荣,更是社会效益的积极倡导者。在持续发展中,当地煤企坚守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环保与生态建设,精心呵护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站在高处眺望山西华宁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只见草木错落有致,远山、矿区、村庄、道路相映成趣,一幅生态田园画卷在山川沟壑间悄然铺开。
“作为国企,保护好身边的生态环境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华宁焦煤公司有关负责人饱含深情地说。
在乡宁县的广袤大地上,煤矿企业不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者。在这片被自然恩泽的土地上,这些煤矿企业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幅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近年来,乡宁县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煤矿企业纷纷驶上了绿色转型的快车道。从传统的“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华丽转身,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体现。华宁焦煤公司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将这份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追寻乡宁煤炭工业的发展轨迹,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从智能化建设到精益瓦斯治理,从构建杜邦安全管理体系到推广绿色开采技术,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煤矿人的智慧与汗水。以燕家河煤业为例,该公司通过应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实现了无煤柱开采,不仅大大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还显著降低了巷道掘进成本,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绿色开采的同时,乡宁县的煤矿企业还高度重视矿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如今已披上了绿装,草木葱郁,花香四溢。这不仅得益于企业的资金投入,更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管理。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措施,矿区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宁县的煤矿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向着更加绿色、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发展目标迈进。随着“智慧矿山”建设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乡宁县的煤矿企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煤炭行业树立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煤矿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继续。这些企业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绿色希望之花,必将在乡宁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产业兴旺富民共享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曾经一首名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通过“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充满诗意的歌词,描绘出丰饶、美丽、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走在乡宁县的乡村田野间,记者感受到的是这里勤劳的人民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努力奋斗,着力描绘产业兴旺富民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风淳朴敦睦共治的乡村振兴图景。
站在台头镇峰岭村高处远眺,山岭沟壑间绿色掩映的峰岭村显得格外安静和美丽。走进村里,家家户户的院墙上呈现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图。农家乐里传出欢乐的笑声,这里已经成为县城及周边人们休闲娱乐纳凉的好去处。不远处的广场上,孩子在游乐场里嬉戏。
这样和谐的关系源于台头镇数字乡村平台——沃乡村小程序。村民通过手机就可以登录这个平台,随时随地反映问题,还可以看到问题交办的负责人以及处理结果等信息。群众从以前不知道村干部每天干什么、怎么干、干好了没,到现在打开手机进入该平台一目了然。村委会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全村财务、政务、党务等,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也正因为这个平台,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彼此的信任增强,党员干部做起事来更有底气。
数字乡村建设还围绕“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乡村服务”“乡村产业”“平安乡村”五大模块,构建起“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各项数据汇聚,实现一网知乡村、一网治乡村、一网建乡村,带动农户积极参与治理,推动各项事务快速处理,让乡村治理更科学、更透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了改善台头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台头镇党委书记陈建明主动与周边煤矿企业沟通,增加净水设备,把煤矿企业的深井水抽出,再进行深度处理。在此基础上,台头镇神头村“两委”利用荒废的土地建起了果蔬种植大棚,带领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把昔日的沉陷区建成了今日的“菜篮子”。台头镇努力把台头镇建设成生态旅游打卡地、有机农业示范地、发展要素集聚地、靓丽城镇宜居地、乡村治理幸福地。
台头镇乡亲们的美好生活绝不是个例。提升村庄颜值,增加村民福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关键一招。为此,乡宁县建立了县乡村贯通、网格化负责、全民式参与的作战体系,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乡宁县委书记杨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投入,提标准,打造乡村振兴典范;抓环境,提颜值,描绘美丽乡村画卷;抓基础,提档次,刷新农民幸福指数;抓产业,提收入,加快共同富裕步伐;抓治理,提效能,充分释放基层活力;抓巩固,提成色,全域创建示范样板。通过‘六抓六提’,全县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焕发新颜、农民得到实惠。”
龙鼻村作为戎子小镇的代表,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风生水起。这里主打产业就是种植苹果和酿酒葡萄,仅靠这两项收益,人均年收入就有2万元。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着力打造文化体验区。站在村里的党建广场远眺,大片大片的葡萄架铺满山乡大地,紫色的薰衣草花海间建有欧式的风车。顺着小路前行,沿途是“采摘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产品集市”“小吃苑”等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带。
在龙鼻村与台资合作运营的现代农业项目“赛德克”农场里,“鸡妈妈”靠着台湾精致农业的技术支撑,听音乐、喝中药、捡食虫子和杂草,产下的“有机蛋”虽然比市场上的蛋价高,但依然供不应求。一旁占地2亩的大棚里,高密度养鱼,一年可养鱼2.5万公斤,为村集体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该村正在创建露营地,建成后,将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可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总之,近年来龙鼻村坚持加快培育乡村新业态,积极引导广大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樱桃、苹果、酿酒葡萄等特色种植产业。通过采取观光采摘等销售形式,让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集体收入多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也日益改善。村里的街巷整洁有序,又建起了休闲文化广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减轻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台头镇和龙鼻村只是乡宁县经济发展的缩影。该县通过带动县域农业产业特优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不断提升“造血功能”,引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领农民稳定增收。希望不仅在田野上,更在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
乡宁县县长李永芳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县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交出新答卷,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群众“身边小事”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如今的乡宁大地上,一座座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小镇,一支支党旗引领的乡村治理队伍,无不显示着乡宁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带来的新变化、焕发的新生机。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 绘就生态文化新篇章
在山西省南部的广袤大地上,乡宁县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正绘就一幅生态文化旅游的新画卷。随着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正式成立,该县发挥紫砂陶小镇、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镇2个省级十大特色小镇集聚效应,按“一区三园”模式布局,打造了一条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乡宁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紫砂陶艺术源远流长。走进紫砂陶小镇,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制陶时代。占地2000亩的小镇,以紫砂陶文化为主题,致力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紫砂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
在这里,传统与创新并存。山西景韵鸿鹄紫砂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永强,自小在窑炉旁长大,对紫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2000年年初,紫砂行业迎来技术革新,我也从那时起学习新技术,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前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发展到54人的规模,不仅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参加国内各种博览会,还在俄罗斯和马来西亚设立了海外销售点,将乡宁紫砂推向了世界。”
在紫砂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蕴含着技术要求。从选料到成品,2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细操作,做到精益求精。孙永强坦言:“这个行业挣钱慢,周期太长,但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让我们坚持了下来。”
在紫砂陶小镇,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到精美的紫砂产品,还能享受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无论是独特的图案设计,还是专属的文字刻印,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让每一把紫砂壶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承载着消费者的情感与记忆。
除了生产制作,紫砂陶小镇还注重文化的传承。山西荀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小镇内设立了紫砂研学基地,开设了100多个课程,吸引众多学生和紫砂爱好者前来体验。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亲手制作紫砂产品,还能深入了解紫砂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爱上紫砂文化,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该公司负责人岳金丽告诉记者,“公司入驻园区,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优惠,如前三年免房租、贷款利息补贴等,这些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驱车来到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镇。这里是世界葡萄酒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葡萄酒文化体验之都。戎子酒庄凭借优质的酒产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并获得首批“中国酒庄酒”商标。
走进酒庄的核心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葡萄园,5800余亩的绿意盎然中,每一株葡萄都沐浴着充足的阳光,吸吮着大自然的精华,为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山西戎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申鹏介绍:“这些葡萄,不仅是酿造美酒的原材料,更是我们戎子酒庄的骄傲与希望。我们严格甄选每一颗果实,力求每一滴戎子葡萄酒都能展现出卓越的品质与风味。”
穿过葡萄园,记者来到了酿酒车间。这里,是戎子干红诞生的地方。世界一流的酿酒生产线,在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加持下,将一颗颗饱满的葡萄转化为琼浆玉液。一旁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公司研发出了20余款独具特色的葡萄酒产品,每一款都蕴含着酒庄人的心血与智慧。同时,我们也获得了21项专利及190余个国内外荣誉奖项,这是对产品品质与努力的最好肯定。”
除了葡萄酒的生产与品鉴,戎子酒庄还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体验。酒庄内设有专门的地下酒窖、葡萄酒基地文化展览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示葡萄酒的历史、品种、酿造工艺及品鉴技巧。戎子酒庄庄主张文泉说:“我们希望每一位游客,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葡萄酒的文化内涵,感受它带给人们的愉悦与启迪。”
戎子酒庄的成功,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酒庄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葡萄种植、包装、物流、旅游、康养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酒庄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如果说紫砂陶小镇和戎子酒庄是乡宁文化旅游的两颗明珠,那么云丘山景区则是镶嵌在这片大地上的绿宝石。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丘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曾经,在云丘山,贫困与闭塞像两座大山压在村民的心头,“嫁出山”成了村里每个少女的梦想,因为山中的生活太过艰辛了。然而,随着近年来乡宁县坚持生态发展之路,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云英,一位55岁的村民,见证了这一切的转变。她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长大,生活简朴而艰难,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种地与养家畜,偶尔上山采药也要冒着被蛇咬的风险。但自2005年起,云丘山开始发展旅游,整村搬迁之后,村民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如今,光云英在景区内的手工制作花椒面摊位工作,每天从早到晚忙碌着,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将自家的农产品卖给游客,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在云丘山生态度假园内,游客可以漫步在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感受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安详;可以徜徉在晶莹剔透的冰洞群,体验梦幻般的冰雪世界;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享受乡村生活的乐趣。云丘山导游兰瑞杰介绍:“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规划了不同的路线。有适合年轻游客的登山路线,也有适合老人和孩子的观光路线。这种贴心的服务让游客们倍感温馨。”
在云丘山,不得不提的是侯马皮影戏。作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刘小槐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他的皮影戏技艺不仅精湛,而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他表示:“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展示,皮影戏的知名度就会大打折扣。”在这里,他找到了传承皮影戏的新舞台和新希望。
采访中,兰瑞杰还特别提到了一项公益事业——元谷希望农场,这里聚集了周边的残障人士,通过种植有机蔬菜,不仅解决了这些残障人士的生计问题,还赋予了他们尊严与希望,让他们真正实现了“手心翻转”。曾经,嫁出山是为了逃离贫困;如今,能在山上工作,依托家乡的绿水青山,成为附近村民自豪的选择。云丘山的生态发展之路,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让村民们实现了从“逃离”到“回归”的华丽转身,书写了一段生态致富、乡村振兴的佳话。
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戎子酒庄的醇香、紫砂小镇的精致、云丘山风景区的秀美……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体验。未来,乡宁将继续深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山西经济日报 记者 张剑雯 王佳 张文华)
【原题】乡宁: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的高质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