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寒气袭人。丁村民俗博物馆景区,丁村土布手工作坊内外一派火热繁忙景象。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村土布沿用当地民间传统手工织布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如今,借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势,这一传统技艺焕发生机,成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致富布”。
襄汾县新城镇丁村,地处汾河岸畔,自古物阜民丰,十万年前就有“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漫长的农耕文明,也为襄汾丁村一代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养料。随着岁月的更替,如今“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仍在诉说着经纬交织的匠心传承。
丁村土布,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特色,色彩古朴,风格沉稳、质地朴实,其规程步骤严密精细,需将上等的籽棉加工成棉絮,搓成棉条,而后经过纺线、绕线、牵机、递缯、橦杼、织机等70余道工序才能织出手感柔软、图案古朴的老粗布。
一丝一缕的缠绕中坚守着匠心,经纬交织的重复中进行着技艺的传承。“丁村土布又叫丁村老粗布、手织布,原料是天然棉花,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全部工艺均为纯手工制作,织出来的布线粗纹深,透气吸汗,手感厚实,质地柔软……”省级非遗项目丁村土布传承人李龙旺说,他和妻子王秋菊从事这一行业已有20余年,这些年来,先后培养了300多名徒弟,现在还有十多名学员在他这里学习。
日上三竿,趁着冬日的暖阳,丁村土布手工作坊门前,李龙旺和学员们正把“经”好的线放在大竹筐内搬出来,这个步骤是要把经线有序地缠绕在织布机的经轴上,100多米长的棉线,在阳光的照耀下宛若一道雨后彩虹般绚丽。李龙旺说,这个程序叫“刷线”,是为了保证每根线之间没有交叉打结,确定根根通顺没有断头。在细腻排列的线条里寻找断头,然后把断头线接好,每到这时李龙旺都会亲力亲为,认真检查。
“棉花成布,要经过70余道工序……”李龙旺形象地道出了成布工艺的细致与不易。整个过程,需要特别细心和小心,一根根棉线在成为布之前,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断线。线与线之间的“经纬”交织,融汇着人们的汗水和智慧。
机杼声声,梭穿丝舞,联接古今。丁村土布,朴实无华,没有刻意的华丽装饰,却处处散发着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淡定,独具匠心。近些年来,随着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丁村土布这一传统技艺又重新绽放出新的活力,不仅为丁村旅游锦上添花,更成为了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致富布”。(郝海军)
【原标题】襄汾县丁村:“老土布”织出“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