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发布!临汾4人上榜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临汾市4人在列,分别是:张勇、刘宝平、赵国琦、范忠义。

临汾市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1.晋南威风锣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勇

自幼学习晋南威风锣鼓,2008年创立了山西舞者鼓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专职从事晋南威风锣鼓的挖掘、整理、创作、编排工作,至今共抢救性记录与保护了1500余首即将面临失传的锣鼓曲牌,整理晋南威风锣鼓传统曲牌《齐头崖》纳入了上教版全国高中音乐课本。授徒传艺上万人,学员覆盖全国各学校、企业、社区、部队、建设兵团等单位。

2.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宝平

自幼研习碗碗腔,良好的天赋,加上刻苦训练,全面掌握了曲沃碗碗腔的表、演、唱技法,1982年起,从事戏曲编导和传徒授艺工作,先后执导《赵兰英进京》《少国公》《清风亭》《砸涧》等剧目,14岁便在传统戏《十五贯》担任主要角色,16岁出演《打金枝》剧目担任主角。2002年任曲沃县碗碗腔剧团团长,带领剧团恢复传统戏,排练新剧目,授徒90余人。代表作《人约黄昏后》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铜碗金声·曲沃碗碗腔传》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

3.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国琦

自幼研习传统年画技艺,2000年进入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工作,现为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他创新性推动传统年画融入现代生活,代表作《新版文门神》《三晋明贤图》屡获殊荣,开发的《过年回家》文创套装、《五福团圆》亲子装及"灶福杯"系列生活器物,成功打入意大利、日韩等国际市场,通过系统整理研究馆藏资源,构建起"保护-创新-传播"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为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4.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忠义

在学艺过程中,通过走访地方专家和大槐树文化学者,精心整理吸收晋南民间祭祖习俗,凝练出标准化、规范化的祭祖礼仪,在整理研究上,他耗时26年整理传习档案资料,发表相关著作十余册;传习授徒8人,其中4人已能独立从艺,4人尚在学习。同时,他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成功举办“洪洞大槐树文化节”28届,让大槐树祭祖习俗在清明节大放异彩。(据“临汾非遗”公众号)

[编辑:席亚文]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