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即日起,《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将开设专题专栏,予以刊载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百名优秀学子”回忆母校的文章。通过第三方新闻视角语言和新媒体人物塑形手法,汇总集纳百名临汾一中优秀学子走向社会后,追忆校园生活片段,讲述对母校——临一中的思念之情,表达对母校哺育的感恩之心,怀念师长谆谆教诲的绘声绘色,回想与同学、室友之间天长地久的友谊。
高中三年时光,是奠定人生之路的基石和起点,回忆在母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是一种如甘如怡回味无穷的滋味,是一款可以分享给星星和月亮的精美甜点。回味“做人·求知·健身”之校训,体会“育人·养成·五育并举”教学理念,感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风学风。与信仰对话引领成长,与人生对话启航风帆。向母校问平安、报佳音。
【个人小档案】姓名:张津疑,临汾一中2022届毕业生,考入院校:武汉大学(985、211院校),专业:电子信息类
【班主任】李守明
【课任教师】语文:李守明 数学:杨泽华 英语:李向荣 物理:胡国钦 化学:芦瑾 生物:董琴琴
偶然看到成人礼上颁发的纪念徽章时,我再一次意识到,现在自己已经是“山西临汾一中2022届毕业生”了。
曾经,我以为以后回忆起高中这三年,我会想起多得做不完的卷子和永远整理不完的错题,想起无数个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迷茫焦虑的夜晚,想起深冬写字时僵硬得颤颤巍巍的手。但是后来,我发觉真正在回忆里占据一席之地的,不是那些我当时以为迈不过去的坎,而是我的母校、我的师友和我的青春。
所以当和别人谈及高中时,我会讲校园内夏天路边成片的树荫和蝉鸣,讲冬天台阶上铺的防滑毯和不知道被谁堆起来的雪人,讲植物园里被精心呵护的郁金香,讲莲花池和备受宠爱的鸭子们,讲孔子像、绿茵地和篮球场……更多的时候,我的思绪会独自飘回那个我时常想念的地方——在那里,小测前站在露天小阳台上能看到远山时,我会不合时宜地想“今天空气还不错”;刚考完试的下午,我总会和朋友拿着晚饭在校园里散步,我们边争论教学楼前那些树结的是什么果子,边感慨忙碌学习的间隙能放松下来享受风景有多难得;放假留宿后我会慢慢悠悠地逛小超市,因为在门口没有看到常买的面包而稍稍失落时,转头就被新品吸引了注意力……
所以,当我发现大学催促我们成长的方向和高中有很大不同时,当我为此而不知所措时,我总能想起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跟我们谈心说“你们以后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在解决各种难题后对我们说“你们也可以”;想起同学们总在相互帮助和鼓劲,有时还开开彼此的玩笑,讲着对未来的畅想;想起张校长在军训闭营仪式上“不负青春 砥砺前行”的殷殷嘱托,在誓师大会上“乘风破浪 终抵锦绣”的期盼与祝愿……三年里,我聆听了比我们更为博学、更早领略人生的引路人的教导,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的人。“常学常新,常思常明”,在他们身上学习到的东西是在后来无形中陪我成长、给我力量的宝贵的财富。
在停笔落幕、苦尽甘来的那一刻,我那高中生活的灰白部分就被重新上色。我终于不再纠结于当时做错的题目或少刷的卷子,而是偶然条件反射般想到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老师说过的话时,庆幸自己在这三年里也算享受着过程,而非只注视着结果。说到底,也是感谢我的母校一直以来都坚守着教育的初心,为我们以后的发展铺垫着道路。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所以即使已经毕业一年有余,当听到母校名字时我也仍旧动容。临汾一中的教育从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她一直在告诉我们,在刷题之外一定还有些值得我们去长久地探索和学习的事情,正如“做人·求知·健身”的校训一样。每年都会准时举办的感恩周活动,内容丰富的体育课和全员参与的运动会,精心筹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六字校训”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深深印刻在每个学子的心里,并作为“教育”的成果伴随我们接下来的人生。
人群来了又走,在这所学校里重逢又离别,最终奔向各自的未来,如此周而复始。而临汾一中始终在那里,当我再次望向她时,她还像四年前那样,红楼伴着朝阳熠熠生辉。她庄重,因为她早在1896年就扎根在教育的土地上;她也年轻,因为她承载的永远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们正意气风发的青春。
我很想再以学生的身份在一中校园里到处走走,看见花就想起那年夹在书本里的春天,仰望天空时就怀念大家一起看过的晚霞;我还想和老师同学们再坐在教室里,一起聊聊从前和以后。奈何岁月如梭,但我相信,无论将来临汾一中的学子走到哪一方天地,想到母校,就能想到自己在那里接受过的教育和拼搏过的岁月,并能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