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临汾:品味一个字 读懂一座城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文/王哲士

本文要说的一个字是“隰”字,隰县的隰。由此上溯是隰州的隰,隰州总管府的隰。自隋开皇五年(585)设隰州总管府,迄今隰字与这方土地结缘1439年。

儿时不识字,不谙事理,不晓得自己是哪里人,也不晓得住的这块地方姓甚名谁。

进了校门,才知道这块地方姓“隰”,其后缀以县字,全称隰县。住得久了,祖藉并非隰县的我,自然而然地成了隰县人。既然是隰县人,就得认识隰字,会写隰字。老师说,隰字有十六画,从横折折折钩开始,到点点点点点结束。一听就晕,更不用说写了。那时学生写仿。所谓写仿,就是写毛笔字,在仿引子上沓上一张麻纸描摹。一张仿多是20个大楷,横四行竖五列,行间需填写小楷。当中的一行内容是固定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隰县城关完小×年级×××”。写仿是必修课,一日一仿,所以这个隰字也是必写之字。日久天长,写惯了,反倒觉得这个字点画排列紧凑,杂而不乱,烦而有序,工整庄重,就用心起来。老师阅仿叫判仿,写得好的字,在右上角画个圈,写得差的字打一杠。这个隰字是最难写的,小字还可以充数,若要写大楷常挨杠子少画圈。幸运的是挨过不少杠后终于得了不少圈。不要小看这个圈,里边有老师的苦心,隰字的慧眼,自个的信心。写好它得耐心,还得敬畏。耐心就不用说了,敬畏,是说一个字的诞生,和一个地方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可见这个字的了得。从此,隰这个字好像是个标签,走到哪跟到哪,如影随形,粘了你一辈子

工作后,活动圈子大了,使用隰字的机会自然多了,隐隐间感到隰字的生命力与日俱增,与时俱进。但真正了解隰字,还是在县志办工作期间。

人们常说,一个历史地名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个地方悠深岁月和人文内涵的承载。

那么,这篇拙文从哪里说起?

冥冥中,隰字好像与我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它以历史老人的口吻,

给我徐徐从头道来。

隰县历史由来已久。商朝为基方、甫国,城南乡庞村曾出土商代铜器。2005年发掘的瓦窑坡墓地,是隰县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规模的东周墓地,也是近年来山西地区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该墓地采用五鼎制,应该是晋国地位显赫的卿大夫或者镇守蒲地的地方长官,如此规模的墓葬在晋西南尚属首例。公元前665年,晋献公使士蔿为重耳筑蒲,称蒲邑。战国至秦为蒲阳,西汉置蒲子县。公元488年,鲜卑人北魏孝文帝将蒲子县改名汾州。公元526年,山胡起义军围蒲子,汾州由蒲子城乔置西河郡隰城县(今汾阳)。如以隰称,隰县的隰晚于汾阳;如以汾州称,汾阳得名汾州当从隰县泊来。隋开皇四年(584)改汾州为西汾州,五年改西汾州总管府为隰州总管府,治所均在今隰县,北周复于此置汾州和长寿县。公元598年,县治由长寿改称隰川,如果不计隰州与隰结缘年代,这算是县与隰字结缘的发端。从蒲邑到隰川将近千年时光,隰地都是吕梁山南麓的区域中心。以汾州为例,全境北起今偏关长城,南止今河津,绵延480多公里。以唐代隰州总管府为例,领六州十一县,两者版图非常可观。民国年间山西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隰县,下辖15县。1946年隰县解放,共产党领导的第九专区驻隰县,下辖7县。后撤区设隰县中心县,下辖6县。1958年与大宁县合并称隰宁县,不久又合蒲县、大宁、永和、石楼等县为吕梁县。康熙版《隰州志》云:“一地耳,忽为县,忽为州,忽为郡,忽为总管府,或分或合,建置不常,此可以观世变矣。”确如所说,一个地方政区建置沿革,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传承,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这就是隰县,历史上的隰县,虽非如雷贯耳但也久负盛名。

隰县历史悠久,不可不知的是这个隰字更为悠久。十多年前我们在拍电视系列片《隰州寻胜》时,曾策划做一面“隰字墙”。当我们把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及古今名人书写的“隰”字组成一面“隰”字墙,让这个在汉字中看似低频字实则并不闲着的隰字,让平素无由会晤的各种书体的“隰”字,来一次难得的雅聚,看到它们变化的线条组成难以言状的韵律和质感,忽然间觉得它们好似在促膝谈心,在手舞足蹈,在挥洒着庄重美丽的风骚。它的严谨工整的对称美和平衡美感染了你,这才发现,我们对“隰”字的了解远远不够。好奇心驱使,你不得不一探源头,观演变而知世变。

说到隰字,最早见诸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的金文,晋系文字用和它的异体字濕为隰。它的异体字还有 ,,,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湿。如翻阅古籍,原隰、阪隰、轸隰、平隰、郊隰、皇隰、川隰等等不一而足。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著《诗经》,出现隰字26次,说明它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汉字中的一个,是实用汉字大家族中的一员。三千多岁的“隰”字至今还在沿用,它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是低湿的地方;二是新开垦的农田;三是姓。至于说地名,笔者曾写信询问,答复是词典体例局限,不释地名。隰县的得名,各类史籍对“隰”字的含义均采用了《尔雅·释地》中的解释:“下湿曰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说,州南有龙泉(因此曾置过龙泉郡)下隰,因以为名。清康熙《隰州志》也称:“隰地皆高原,名之曰‘隰’,以城在原之下也。”古代的隰州处在二水交汇之地,城南又与西川河相汇,是一片多水下湿平坦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以隰命名既符地理,又合人意。

在隰县人眼里,“隰”字作地名是理所当然,作姓氏不免会引起一阵惊乍。据廖用贤《尚友录。隰姓》记载:“隰,姜姓。齐庄公子廖封于隰阴做大夫,故以为氏焉。”就是说隰姓诞生在2700年前的齐国,后隰姓人四散分居。隰姓名人中,齐国有隰朋,齐桓公时大夫,从善如流,施惠不倦,足智多谋,与名相管仲被时人以“管隰”并称。晋国有位叫隰叔的大夫也赫赫有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三子朱桂为代简王,居大同。公元1442年,封朱桂的第十子朱逊熮为隰川王,称号保留了100余年。现代的隰姓,大约分布在河北一带。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政府转来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写信人名叫隰瑞,问隰县是否隰姓的起源地。不知就里的我这才查阅史籍,得知隰姓起源山东,始祖为公子廖。后来去北京出差,专程拜访了隰瑞,隰瑞全家像迎接故乡人盛宴招待。说他们老家在河北徐水乡下,村里以隰姓居多。说不管隰县是不是隰姓的发源地,天下“隰”字就是一家亲。这话可说到骨子里去了。

隰县地处晋西咽喉,地虽僻而位崄要。《三晋雄邦》、《河东重镇》即是历史赐予它的称誉。故而古代来守是邦的多是高才干练之人。可说的宗室和名宦有: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守蒲,唐朝初年,唐宗室李琛、李渊第四子巢王李元吉先后任隰州总管。再后来,唐朝宰相房玄龄长子房遗直坐出为隰州刺史。清隰州知州钱以垲,后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更有来此建都称帝的。西晋永嘉二年(308 ),匈奴人刘渊由左国城迁来蒲子县(即今隰县),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汉,隰县成为山西历史上十四处建过国都的地方之一。宋代来守隰州的知州中,较有名的是刘季孙。刘季孙,字景文,河南开封人,北宋有名的鉴定家、收藏家和诗人。公元1091年,也就是后边将要介绍的正觉大和尚出生的那一年,刘季孙经苏轼推荐,任隰州刺史。他因一首小诗还博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赞赏。因与苏轼过从甚密,苏轼诗集中留下许多“赠”刘季孙的诗作。苏轼还应刘季孙之请,以楷、行、草三体兼用的书体写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并保留至今。而书法巨匠米芾想求得自己心爱之物,曾写信给刘季孙,这便是保留至今的“箧中帖”。这些文坛佚事是文人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时代造就的文化遗产,说隰州文事,少不了有刘季孙一笔。刘季孙病卒于隰州任上,《隰州志》以“最”称。元代尚书韩升出入武行及任隰州知州20余年,为人仁恕,为政以德,“折豪强,杜谗诈,斥绝情,托发奸,口伏义,形于色”。守隰而爱隰,后以隰为籍,终老于此。

隰州籍走出去的名人中,一是宋代正觉禅师(1091-1157),隰州隰川县李姓子,11岁出家,18岁起游学于山西、河南等地。曾立大誓:“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宋建炎三年(1129)住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寺,前后达三十年,整备伽蓝,严饬清规,极盛时僧众三千,世称天童和尚。著有《宏智广录》九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和尚语要》一卷等。圆寂后,宋高宗赐谥“宏智禅师”。正觉的贡献还有首倡“默照禅”、振兴佛教曹洞宗,事迹见各种佛教著作。一是清代顺治年间曾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总督仓场、工部左侍郎的李呈祥。身居涉钱涉物要职而拒贪拒贿,清白自持,深受顺治皇帝赏识。死后门楣高悬“社稷名臣”。

崄要之区必是征战之地,这里古往今来兵氛不断。公元958年,五代的后周和十国的后汉上演了一场隰州版的“空城计”。后汉以数千骑从晋阳方向向隰州进攻。隰州刺史孙议突然死亡,盂县人李谦溥以晋州(今临汾)兵马都监的身份临危受命,署理隰州事务,时城空兵弱,无力抵抗。李谦溥巧用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后汉兵见状,怀疑有诈,急退三十里。争取得喘息机会,李谦溥加紧坚城固兵。后汉军复攻城,久攻不下。李谦溥募敢死队,会合晋州援兵,深夜偷袭后汉军营,斩首千余级,后汉大败溃退。李谦溥在隰州十年,后汉再不敢犯境。宋史列传这样描述:“谦溥单衣持扇,从二小吏登城,徐步按视战具”。十八个字写活了一个人,若与戏剧里的诸葛亮相比毫不逊色。但彼空城计是小说的演义,此空城计确是有据可考的史迹。

近代1936年红军东征,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13000余人东渡黄河,在晋西转战72天,在当时的隰县活动40余天。三次路居庞派村,两次路居义泉村,一次路居蓬门村,作出过一系列重大决定。毛泽东在隰县大地留下了光辉足迹,也为隰县人民留下值得自豪的红色记忆。红军东征歼敌17000余人,震慑了蒋阎政权。筹饷扩红,宣传群众,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午城战斗,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1000余人,摧毁日军交通补给线,挫败敌人西犯延安的阴谋。是役为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又一次重大胜利,极大的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爱国激情。

回望历史上的隰县,留下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近观现实中的隰县,虽是昨天的沿续,但风月同天而换了人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碧玉蓝天,绿波林海;杏雨梨云,老村新景的迷人景象。注目县城,城市框架四纵十一横,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昔日的4街20巷发展到17街18路和密密麻麻的巷道。高楼靓房间,绿地小品点缀;九桥风月里,两岸锦绣如画,可谓居者爽而来者悦的好地方。

望月怀远,对景沉思,不由得从诗经里的“隰有树檖”想到隰有好梨——中国大美梨,隰县玉露香,中国玉露香第一县。一颗梨富了一方人,一颗梨扬名海内外。由“隰有荷华”想到隰有好人,好人现象蔚然成风,如荷花溢香,最终从这里走来中国好人县。这是当今隰县的两张名片。至于说一城三“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千佛洞石窟、明大观楼和明清千佛庵(小西天),它们的健在,传承着城市文脉,在现代生活里融入历史文化,彰显了隰县城的人文精神和不凡品格。一县三动脉:瓦日铁路、呼北高速、霍永高速从城下经过,形成临汾市西山地区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的现代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隰言隰,在隰兴隰。近两年,隰县多措并举打造“梨果示范县、生态康养地、区域中心城”,势头如虹,初露峥嵘。

因为隰字生辟,引来多少人的好奇;同样因为隰地的变化,引起广泛的关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隰县县委书记、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的李立功一直惦念着这方土地。离休后专程来隰考察,看到翻天复地的变化,欣然题词:“喜看隰县大变化!”即是这种关注的由衷表达。

弄清楚“隰”字的身世,再现历史地名隰县的过往,一脉相承下的万千风情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隰县人依恋“隰”字,有隰在就有认同感。这里列举两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无论是本籍人,还是外籍人,大凡在隰县出生的孩子,父母惯爱起个带“隰”字的名字。如隰生、隰英,隰龙、隰牛,隰峰、隰根,隰珍、隰宝……留恋隰,感念隰的心情不仅溢于言表,还流露于名字。今年春节,县城有面粉刷一新的长墙,上书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的“隰”字,可称其为“隰”字墙,非常抢眼。还有“隰州总管府,晋西旱码头”字样的商肆文化亭廊,在雄踞县城中心大观楼“三晋雄邦”、“河东重镇”巨大匾额的映带下,令人着迷。观看的,拍照的,留影的络绎不绝。特别是从异乡回家过年的隰县人,在这里留影成了他们的首选。有游记这样描述:“好一个大写的隰字,字里山水纵横梨果饱满人民勤劳田丰地肥,一个字生动展现了隰州大地孕育的一方文化,展现了隰州儿女的勤劳幸福和自豪,展现了隰州人恋家爱乡渴望团圆的赤子之心”。我想,不只是隰县人应该了解“隰”字,亲近隰字,须知亲近它就是亲近这方土地。也诚迎天下客前来分享这道回味悠长的文化大餐,因为抖落一身风尘的隰字至今依然熠熠闪光,值得深爱。

有位学者说过:“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有多少汉字就有多少故事”。借用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隰”字是劳动的产物,历史的象征,隰县独树一帜的名片。正因为有了“隰”字,我们才能解读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并成为解读隰县这个古老之地的切片和承续的源头。

写毕拙文,时当雨水,万物即将复苏。

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荡漾在“原隰春风暖”里努力耕耘;一年之丰在于秋,转眼间春华即是秋实。“隰有好梨,隰有好人,隰有希望”,隰县人民大书了这12个字,也在践行着这12个字,收获着这12个字。“原隰见光华”,该是多么诱人的前景。

[编辑:孔志华]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