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近年来,山西省临汾市按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安排,以“空气质量退后十、国考断面达优良、土壤固废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役为牵引,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立市”理念更加坚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行走在平阳大地,高空的云朵洁白如玉,清凌凌的汾河穿城而过,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美丽临汾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知重负重坚定信念谋发展
临汾市地处汾水之滨,面对“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流域区域限批的发展困境,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必须全力抓好的三大底线性任务之一”,将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到临汾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统筹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自我革命”,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着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近年来,临汾市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党委、政府“一把手”任双主任的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工作,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由“大脑”到“神经末梢”的全面畅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厘清明晰各部门职能责任;制定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奖惩方案,以奖优罚劣激励区县主动治理;创新实行省定四项加环保指标“4+1”考核体系,以考核考评助推工作落地见效;施行大气污染整治量化问责和水污染防治量化问责办法,倒逼各级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以上率下形成令行禁止的生态环境保护自觉。
同时,临汾市还完善了“一城三区”同城化治理,平川七县(市、区)一体化治理和汾河、浍河、昕水河流域治理机制,以联动、联防、联控、联治促进生态环保工作全面有效落实。
经过不断努力,临汾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2022年,全市6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同比“五降一持平”,综指改善率排在全国第20、全省第2,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从2017年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0微克/立方米。2023年,全市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7.8%,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创下自国家实行断面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
激流勇进结构治污拓新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近年来,临汾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针对以焦铁为主的产业结构、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临汾市坚定不移地向“结构”开刀,聚焦产业、能源、运输三大结构,创新思路举措,破解汾河谷地“小容量、大排放”难题,从根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临汾市举全市之力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先后关停多家焦化企业、钢铁企业、大型塑料制品企业,退出市区及襄汾县、洪洞县砖瓦企业,淘汰整合洗煤企业,实现市区及周边重点区域重污染企业清零。2022年以来,先后关停退出630万吨限制类焦化产能,其中,沿汾板块关停退出570万吨,在扩散条件更好的沿太岳板块置换建设了3个大机焦项目共564万吨产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临汾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行业深度减排治理,涌现出晋南钢铁、立恒焦化等全国、全省环保治理先进典型,多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具备超低排放能力,多家保留焦化企业、在产水泥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全市工业整体治理水平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借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东风,临汾市扎实推动清洁取暖改造,实现了“一城三区”城区、城乡接合部、平原地区农村清洁取暖“三个100%全覆盖”和平川7县(市、区)海拔600米以下重点区域清洁取暖全覆盖,全市禁煤区面积达到3428平方公里。同时,积极推进霍州-襄汾绿色能源输配项目,完成尧都-襄汾段工程建设并具备供热条件,实现了区域供热解绑,冬季燃煤污染进一步削减。
——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临汾市持续推进车辆结构升级,推动运输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其中,公共交通领域,市区已投入522台纯电动公交车,覆盖主城区30余条公交路线;建成15座公交车充电站、285个充电桩,市区内1800多辆出租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型,公共交通实现尾气零排放,临汾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公路短途运输领域,市区内356辆柴油渣土车辆已全部置换为新能源车辆。公路长途运输领域,临汾市已建成258公里的长距离新能源运输试点项目、5座新能源重型卡车换电站,投入新能源运营车辆100台,零排放、零污染新型重型卡车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燃油重卡。重点企业领域,“一城三区”火电、焦化、钢铁、水泥等重点企业已全部完成运输车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替代,市区周边混凝土搅拌企业更换电动搅拌车225辆。
踏石留印水土齐治筑根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如果说,蓝天保卫战是临汾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那么,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则是临汾市夯实绿色发展底蕴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市聚焦黄河、汾河、浍河三大流域,突出工程治理,提升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
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系统治理。临汾市成功举办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誓师大会和开工仪式,建立运行了“调度通报、督办约谈、考核问责”闭环管理机制和“专班抓牵头部门、部门抓县(市、区)、县(市、区)抓项目”三级抓落实体系,2023年度全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领跑全省。
实施黄河干流综合治理。临汾市以提升沿黄4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为先手,推动乡宁县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大宁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和永和污水厂提质改造三大工程建成投运,同步推动吉县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开工建设,有效改善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实施浍河支流专项治理。临汾市聚焦浍河出境重点断面,通盘考虑翼城县、曲沃县、侯马市三县(市)上下游关系,在前期谋划实施浍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将该项目进一步细化为22个具体项目,统筹推动浍河流域系统治理。
在工程治理的支撑带动下,2023年,全市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7.8%,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创下自国家实行断面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
聚焦固废、土壤、生态三大领域,临汾市强化系统防治,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美丽临汾建设更加深入。
——深化固废危废整治。临汾市紧盯“一库一堆一废”,不断强化危废管理,排查发现的尾矿库和矸石堆场环境隐患以及黄河“清废行动”问题点位全部完成整治。2023年度,临汾市危废规范化环境管理工作名列全省第2。
——深化土壤综合防治。临汾市聚焦农村环境整治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先后完成9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68个问题设施整改、10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以及76块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任务,全市土壤环境总体保持安全稳定。
——深化示范创建引领。临汾市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引领带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2022年以来,乡宁县、隰县、永和县、大宁县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创建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临汾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锚定“三个努力成为”目标,奋楫争先、接续奋斗,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更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刘超)
守护碧水蓝天 共建绿色家园——临汾市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