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古县,有一处宅院因其“父子登科”“兄弟同榜”而在当地声名远扬,它便是坐落于太岳腹地之中古县石壁乡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张家大院。
这座始建于明末时期,迄今已有380年历史的张家大院,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作为天下第一牡丹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整个院落由五座独立的小院构成,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完美遵循了北方古代民居的形式。
中华文明的璀璨画卷中,山西的院落文化熠熠生辉。王家大院以宏大著称,乔家、渠家以富裕闻名,李家大院以善举传世,那么张家大院的独特魅力何在呢?张家大院之美在于“精”,精致高雅、小巧玲珑,宛如一颗隐匿于深山之中的明珠,鲜为人知。
山西曾为“九边重镇”,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对宅第的安全格外重视,张家大院便以结构严谨、防御性紧密而闻名。封闭的结构、高大的围墙,让人一踏入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安全感。它同时也是典型的山西晋商豪宅,依着山势而建,典雅玲珑,其木雕、砖雕和彩绘更是堪称“三绝”。
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迁居石壁,从挖窑洞、扎篱笆起步,以务农为本,历经艰难经营。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已然发展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在百余年间,从这座大院中走出了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等十余人,“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广为流传。
民国初年,以张庆澜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当时岳阳县的“万石侯”。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深深根植于广布乡村的院落之中,以宗族聚居的院落秩序井然,等级分明,血脉传承的居住方式得以一脉相承。乡村因落叶归根的传统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财富,逐渐汇聚成乡村的豪宅大院和良田万亩。
这座城堡式的大院是张家大院的正面,高大厚实的围墙、整齐排列的城垛、飞檐彩绘的大门、雄伟的石狮、精雕古朴的拴马桩,无一不彰显着张家在历史上的尊崇地位和恢宏气势。墙顶的垛口是为了安全而建造的防御工事,正面围墙长50.5米、高5.8米、厚1.45米,大门宽9.8米,垛口多达30个。
伫立在张家大院前,那豪华气派的门楼充分证明了建造者的雄厚财力,而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却也能看出建造者保守自闭、墨守成规的一面。置身院内,叩响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门环,推开一扇扇吱呀作响的陈年木门,走进一间间饱经风霜的老屋,仿佛面对着一位位静默于此的老人。正是这地地道道的乡土本色,最为真切地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寂寞庭院锁清秋,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锁,锁住了一院的冷清,也锁住了时空。
张家大院的建筑以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为主体,宽敞豪华的会客厅彰显着主人的富足,门侧楹联“泰而不骄正乎内外厚德载物,勤且尚俭永自春秋书剑传家”,乃是张氏家族的治家准则。后院高大建筑上高悬“深藏若虚”匾额,那里是张家小姐的深闺绣楼。大院的西跨院以北方特有的砖砌窑洞为主体,大院的主人在尽显富足之后,先辈居住的冬暖夏凉的窑洞才是他最为舒适的住所。
由于保存了完整的古建筑,张家大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众多人前来探访。修缮一新的大院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石磨豆腐、磨面、碾米、纺线、织布等民俗活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回味从前。人来人往打破了这座百年大院的平静,但也将它带出了石壁,带出了古县,让更多的人得以领略它的风采。
作为山西大院文化建筑的杰出代表,张家大院从灰砖黛瓦的建筑细节,到沉静怀旧的整体风格,无不体现着前人的生活情景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沉淀。徜徉在张家大院中,心中别有一番别样的感触。三百多年来,耗费张家几代人心血终于建造而成的张家大院,它由兴到盛、又由盛至衰,如今,仍在历史的烟云中静看花落花开……(记者 李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