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高伟:点亮康复之光 寻回生命色彩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卫生健康新闻

时光的淘洗中,有些画面始终停留在脑海中,不曾遗忘。1966年,我出生于尧都区乔李镇。年少时,从事教师工作的父亲深深地为当初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遗憾,在他眼中,医生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解除病痛,而且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子承父志,父亲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儿时起我便立志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1990年7月,我从山西医科大学顺利毕业后,放弃了在省城太原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成为临汾市人民医院的一名神经内科医生。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我深知选择当医生,就意味着要辛苦一辈子。凭借上学时养成的刻苦钻研的学习劲头,我不断提升,一点点在工作中刷新对疾病的认知,不断增强治病救人的本领。

在神经内科兢兢业业工作22年后,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我被调到康复科工作。我们医院的康复科前身为理疗科,1973年开展康复理疗工作,2008年12月成立康复科,那时仅有门诊。2012年6月,为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医院决定在康复科设立独立病房,康复科从此变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临床科室。也就是在那时,我来到了康复科工作。

医院其他临床科室主要工作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而康复科的目的是增加生命的质量。然而,当时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不了解康复科,还存有一些偏见,认为康复科是个只能扎扎针、做做推拿和理疗而已,根本治不了病。一些病人及家属还会认为,回家康复就行啊,干嘛要花着钱在康复科养着,又费钱又不自在。这些风凉话深深刺激了我,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好强,心想着决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一定要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大家的认识,让他们都知道康复科也能看好病。

都说万事开头难,当时康复科仅有4名医生、6名护士和1名技师,20张病床,各种康复器材更是少得可怜。为了尽快闯出一番名堂、打响品牌,我们决定干最难的活、挑最重的担子,主攻重症康复,收治各类疑难重症。

当时医院流传着一句名言:有什么样的医生就有什么样的病人。因为我在神经内科工作长达22年之久,再加上医院的神经内外科病人众多,很多患者即使在完成治疗后依然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各种各样的重症,很多人都会接着来康复科找我治疗,所以我们病房收治的神经重症患者比较多。

收治重症患者,不仅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还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我们病房收治的病人大部分都标配气管切开套管、胃管、尿管“三大管”,为了帮助他们早日拔管,我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一些新技术。有一次,科里收治了一位50多岁刚刚完成脑干梗死治疗的患者,虽然他已无生命之忧,但由于在治疗结束后产生了严重的吞咽障碍,他无法自己吃饭,只能整天插着胃管来补充营养,不仅失去了进食的乐趣,而且整天插着胃管也让周围人对他敬而远之,严重影响了生活。明确病情后,我利用当时新学到的“球囊扩张术”进行对症施治,经过5天5次的治疗后,他就可以自己进食了,胃管也摘掉了。从此,这位患者成为了康复科忠实的宣传员,走到哪都会主动宣传这段治病经历,还陆陆续续介绍了好多病友前来治疗。

康复科病区成立的第一个月,病床就住满了,迎来了“开门红”。为了照顾好众多病人,在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我整天泡在病房里,千方百计地治疗患者,有空了就琢磨着学点新技术。半年时间里,因为工作繁忙加之工作压力大,导致生活饮食极其不规律,我患上了高血压、胃溃疡,不过康复科的名声却打响了,从院内到院外,从医生到患者,大家都知道康复科专收重症患者,能治疑难杂症。

在参加学术会议学习时,省内省外很多康复科的同行都抱怨说,康复科就是吃“二手饭”的,收治的都是其他临床科室治完的病人,许多医院也不重视康复科,感到很沮丧。我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作为康复科医生必须要自信自强,决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治病救人的本领,用实际治疗效果让大家明白康复科也是真正能治了病的科室。

康复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从2013年初主持康复科工作开始,我就确立了“技术立科,人才强科”的发展思路,每年科里都要开展1-2项新的治疗技术。到目前为止,先后开展了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生物反馈仪治疗大小便障碍,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康复及肺功能评定与康复,意识障碍预后评估及促醒技术,肌内效贴贴扎技术临床应用,淋巴引流术等20多项新技术,通过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康复相结合,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前一段时间,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在脑外伤手术后远离了生命危险,但是依然昏迷不醒。我们团队利用意识障碍预后评估及促醒技术,通过临床评估、影像评估、临床电生理评估、量表评估,对患者做出了准确评估,然后利用包括药物、高压氧、针灸、正中神经电刺激等在内的促醒技术,经过一个星期治疗就使患者神志转清、醒了过来。最终经过不到一个月时间的综合康复治疗和认知训练,患者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善,拔除了“三大管”,也能够下地行走了,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岁月不饶人,如今我已58岁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我依然想着多学一点技术,多了解一些康复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休息时间我总会去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然后在每周的科室质控会上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东西传授给年轻大夫们,帮助他们快速成长,造福于家乡人民。

十二载春华秋实,康复科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如今,康复科年门诊量3242人次、年康复治疗量61608人次、年出院患者461人,在我们医院重症监护室、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都能看到我们科的康复治疗师随同各科室医生查房,并及早介入康复治疗的身影,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如今,康复科可谓是“兵强马壮”,业务能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不仅拥有上肢康复机器人、激光磁场治疗仪、表面肌电、体外膈肌起搏器、床旁下肢主被动训练仪、持续关节活动训练器、冲击波治疗仪、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全自动蜡疗仪等众多先进的康复设备,可以很好地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引起的肢体偏瘫、构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损伤疾病及各类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后、脊髓损伤、肌肉软组织损伤等疾病,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降低致残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未来人们对康复的需求会日渐增多。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我会一如既往,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到医院的康复事业发展中,当好患者生活质量的守护者,为他们寻回生命原有的色彩,圆他们的康复梦。(临汾市人民医院 王德政)

[编辑:席亚文]
  • 黄河新闻网传媒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临汾拍客 更多>>
中医传承——隰县有个马医生
社会共治 终结艾滋 共享健康
冬日健步走 运动展魅力
寒风五彩更绚烂
小小剪纸画 文化润童心
隰县小西天:志愿者和游客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