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魅力】省级非遗太平绣球:传承千年的指尖艺术绽放新光彩
黄河新闻网临汾讯(记者 李国刚 赵润洋 实习记者 刘豆豆)近日,记者深入探寻了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这项穿越千年的指尖艺术,正以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太平绣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宋金时期。彼时,在古绛州(今襄汾、新绛、侯马一带),绣球作为太平安和、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民间广为流传。历经岁月沉淀,如今在襄汾一带,制作、悬挂和赠送绣球的民俗活动依然热度不减。
太平绣球流传于《赵氏孤儿》故事发源地——古平阳太平县,现以晋南临汾市襄汾县为中心广泛传播。它不仅是精美的传统民俗工艺品,更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古老智慧与原始审美。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图案夸张,每一个绣球都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省级非遗“太平绣球”代表性传承人刘云芳,凭借着对太平绣球的热爱与执着,肩负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身为全国手工编织协会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师等多重身份,刘云芳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太平绣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太平绣球不仅寓意美好,还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如今,它已从单纯的吉祥物,扩展为喜庆装饰、礼尚往来的“吉祥信物”,深受大众喜爱。作为厅堂居室的精美饰品,太平绣球以其精湛的裁剪缝绣工艺,兼具美观与祝福之意,完美诠释了“太平太平,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景。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太平绣球正借助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弘扬推广。传承者们秉持着矢志不渝的初心,在风雨兼程中砥砺前行,努力让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绽放光彩,代代相传。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太平绣球必将在未来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李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