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高清:大寨记忆

在虎头山公园内的简介两侧,是前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邹家华的题词

大寨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中部,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标杆。

1953年,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村民向穷山恶水宣战,他们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十年的功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

尤其是1963年他们自力更生战胜洪灾,实现了三不少:“大灾之年卖给国家粮食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积累不少”,做到了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充分展示了大寨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和顾全大局、不向国家伸手的高风亮节。

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一起,成为激励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大寨成为一代人的榜样,一代人的旗帜,一代人心之向往的圣地。周恩来总理曾三次陪同外国元首视察大寨,邓小平、李先念、叶帅等120多位老一辈领导人光临大寨。国际国内客人在十五年内到大寨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

当年修建的团结渡槽还是那么壮观

大文豪郭沫若参观大寨写下了《大寨颂》。山药蛋派作家孙谦与大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大寨英雄谱》,并把骨灰埋在了大寨。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对大寨的情怀愈加深刻,总想去走走、看看,去寻觅心中的圣殿。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王稳锁 摄影

大寨艰苦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老支书贾进财的老伴,88岁的宋立英为游客在邮票纪念册上签字

霓虹灯下的标语彰显了大寨精神的新发展

当年火车皮的窑洞依然那样亮眼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