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汾县古城镇杜村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心和薄弱环节,探索推行“四个一”工作法,让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到“持久美”,全面提升乡村的“颜值”、“气质”和“价值”。
建强“一支管理队伍”,破解“措施落实不到位”难题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协调抓总作用,组建以村“两委”干部、小组长、党员中心户等参与的工作专班,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科学研判、系统谋划。探索建立一支60余人组成的“小红帽”志愿服务义务清扫队,通过划定责任区域、落实包保责任、跟踪督导落实,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截至目前,“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扫40余次,有效保持了村内环境常态长效干净整洁。
开展“一次攻坚行动”,破解“整治成效不明显”难题
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为着力点,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在通村路两侧栽植油松等绿色景观苗木400余棵,硬化村内主干道路400米。以党建引领、传统文化、朱子家训等为主题,邀请杜村籍在外优秀书画家对村内循环路线文化氛围进行设计,并做了墙面粉刷和墙体绘制,努力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做到不忘一路、不留死角。聚焦解决乱搭乱建、乱排乱丢等“老大难”问题,以1日、11日、21日“村庄清洁日”为契机,每月集中开展一次集中攻坚行动。村“两委”干部采取“一包一”方式,向群众讲解危险房屋和残垣断壁的安全隐患,让村民知晓政策,实现“要我拆”向“我要拆”的思想转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村清理危旧房屋30余宗,完成房屋穿衣戴帽工程50余栋,有效提升了乡村颜值。
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破解“监督管理不严格”难题
建立“垃圾不落地”长效机制,村集体出资购置了280个垃圾桶,置于各户门前;公开招聘垃圾清运员1名,签订劳务合同,确保每天至少收集1次。创建“道德银行”,制定以“道德可积分、文明可加分、孝心可得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道德积分奖励机制,吸引了大批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实施门前“三包”工作制度,每户负责其房前屋后的卫生、绿化及秩序,村“两委”定期开展检查评比,通过曝光正反面典型和星级文明户评选,督促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今年以来,评选星级文明户30户,开展环境卫生评比6次,发现并整改问题7个。
树牢“一种工作理念”,破解“群众认识不深入”难题
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党日活动”等载体,按照“边整治、边引导、边宣传”的工作思路,通过党员大会、广播宣传、流动宣传车循环播报、悬挂横幅等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引导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养成干净整洁、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开展环境整治宣传行动6次,悬挂条幅12条,发放宣传彩页280余份,“杜村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古城镇杜村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出实招、下硬手、动真格,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力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群众营造干净舒适、和谐温馨的节日浓厚氛围。(掌上微襄汾 毛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