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翼览吾遗】翼城琴书:翔浍之间的天籁之音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记者 韩晓芳 白芷凡

【开栏语】“生生不息翼览吾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为了延续历史文化传统,保留历史文化精髓,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认同与自信。

在黄河流域山西南部的汾河、浍河之间,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古邑新城——翼城县。城南翔山,如鸟舒翼凌空欲飞,汾河支流浍河汇于大河口,《水经注》:浍水出翔高山。这里物产富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有上古尧舜足迹,流淌着华夏史前文明,周成王剪桐封弟,唐叔虞建都于此。一县三国——唐、晋、霸,三晋源头名天下,是为翼城。

悠久浑厚灿烂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15项,市13项,县级48项;还培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6人。

近年来,翼城县非遗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加强传承能力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传承发展模式,使众多非遗项目进一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图为:退休后,陈永秀邀约翼城琴书爱好者组成表演小分队,边学习边传承

翼城琴书:翔浍之间的天籁之音

不是所有的琴书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翼县琴书,位列翼城县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相传起源于元朝未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起初只是一人一手打琴,一脚踩小木鱼,连打带唱,即所谓的“琴筝清音”,因说唱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故名“琴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了四胡、三弦、八角鼓等器乐,形成了一人主唱,多人伴奏,间或乐队插唱的表演形式。其唱腔抒情时委婉缠绵,激昂时粗狂豪放,被喻为回荡在翔浍之间的天籁之音。2010年6月跻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琴书改编的琴剧《家风》在全国长演不衰,曾获得国家文化部表彰。

亮眼成绩的取得,是该县文化工作者的付出,更有琴书艺人、琴书传承者的传承。

图为:赵维槐和老伴在家中,研习翼城琴书唱段

赵维槐:翼城琴书民间艺人的坚守

今年6月,翼城琴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维槐及其徒弟郝怀强、郭士义携《孝顺不孝顺》赴江城武汉参加2023年“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三位老师上舞台、进社区、进校园,其原汁原味的唱腔,质朴动人的表演,赢得了与会专家评委和江城人民的赞誉。

高光背后,是现实的无力。

年近古稀的赵维槐是翼城县南唐村人,是翼城县琴书艺人中情况较为特殊的一位。3岁时因患眼疾病致盲,双眼仅有微弱的光感,被评定为一级伤残。在以往那个困难时期,家中兄妹八人、他行四,家里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也许就是因为眼盲,赵维槐对声音有着超出常人的敏感,16岁时,他利用废旧的材料摸索着自制了一把二胡,并先后学会了三弦、四胡、板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1970年被吸收入翼城县曲艺队后,跟着队内同事学会了许多琴书唱段,开始了他的琴书演奏生涯。

10年后,县里解散曲艺队、组建琴剧团,考虑到实际情况,赵维槐选择离开。“那个时候,群众很喜欢听琴书,我的演出也很少闲着,别人是看地图,我是‘跑地图’,几乎走遍了全县的各个村子唱琴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冲击,乡村的人越来越少,喜欢听琴书的人也越来越少。“我最近的一场本地演出,是去年重阳节时,演了三天六场,450元钱。”

琴书,是多年来赵维槐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寄托,他对琴书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赵维槐的两个徒弟都己年过半百,再无年轻人愿意跟他学琴书,赵维槐说:“现在琴书演奏者己经青黄不接,这么好的艺术,可不敢断了。只要有人请,我就愿意演;只有有人学,我就愿意教。”

图为:翼城琴书省级传承人陈永秀演出剧照

陈永秀:琴书专业演员的“晋升”

日前,今年65岁的陈永秀被评定为翼城琴书省级传承人。

陈永秀1975年加入翼城县第一批文艺班,接受艺术熏陶,从此与琴书解下不解之缘,之后无论是在县曲艺队,还是在县琴剧团,无论是在团内演出,还是在村里“跑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琴书,这门古老的艺术,既丰盈了她的人生,也丰富了她家的生活。

“师弟李琳小我一岁,原是我县唯一的翼城琴书省级传承人,这么多年一直忙碌在传承‘琴书’的第一线,但今年春天突然离世。”陈永秀十分伤感。由于她与李琳经常搭档排戏、演出,为了更好地传承琴书,翼城县便推举她为翼城琴书省级传承人,日前己经过省级评审、公示。“我突然觉得责任重大。”己经退休多年的陈永秀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一重任。

“琴书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我这一辈手持八角鼓说唱琴书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陈永秀说:“琴书叙事性强、吐字清晰,音调婉转,原本在我们这一带很受欢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普遍认为,学这个没有前途,即便我愿意免费教,也少有人愿意学,毕竟,学琴书不仅要热爱、有声音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现在跟着我学琴书的只有4个人,最小的也50多岁了。”

“眼看琴书就要失传了,我们必须把琴书传承下去,否则太可惜了。”陈永秀努力回忆着当年的老唱段,并请经常合作的音乐人王奎、乔为民记谱、设计、录制,抢救《张古董借老婆》《怨婆婆》等唱段,“有人愿意学的话,我还想多带几个徒弟,免费教。”陈永秀表示。

图为:陈永秀和他的团队排练间隙

文化工作者的不懈“救赎”

非遗传承离不开非遗艺人的口传心授,薪火相传,更离不开文化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琴书,翼城县人民文化馆工作人员走村串巷、跋山涉水寻访翼城琴书老艺人、编剧和作曲者,收集琴书资料、整理琴书曲谱,挖掘整理了珍贵的原始素材,对翼城琴书进行了抢救性记录保护,出版了《翼城琴书经典唱段集》,并录制了综述片、实践片和口述片,还组织翼城琴书传承人、老艺人,深入社区、乡村,对翼城琴书传统剧目进行示范性传承;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还以翼城琴书为支点,精心创作了《我是你的眼》《花鼓魂》等精品力作,荣获山西省群星大奖。

众所周知,非遗传承的核心要素是经验、知识、技艺等,而人是这些要素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但愿,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蓄力接棒,留住非遗文化的根与魂,让非遗文化持续不断地“活起来”“火起来,让翼城琴书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文化的魅力与非遗保护的成果。

[编辑:席亚文]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