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花果经济”为乡村振兴增添无限活力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临汾新闻 > 

【编者】田野如画花果香,乡村秀美人致富。以花为媒带动赏花人气,以果为媒拉动经济效益。从暮春四月,沿山的梨花、黄花次第盛开,到五月成片的牡丹花、槐花形成花的海洋;从又是一年春花烂漫,到又是一年瓜果飘香……一年四季,临汾市各县(市、区)、乡镇花果不断档,为游客在不同的季节提供了休闲之处,也为这些地方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临汾市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桃花节”的美妙效应

今年4月5日,由尧都区委宣传部、尧都区文旅局以及县底镇党委、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桃花节在贺家庄如期开幕。

品桃韵茗香、看精彩表演,一场视听盛宴亮点频出。2021年3月,贺家庄乡整建制并入县底镇,更名为贺家庄村。延续以往的办节理念,此次桃花节仍以百姓喜闻乐见、市民积极参与的综合型节会为出发点,举办了以乡村花间集市、主题民宿、十里姻缘会、夜间小舞台、桃品工艺坊等十多项主题活动,既让广大游客在畅游花海的同时享受到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又以此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小小的桃树竟然能吸引这么多游客,这让我们很惊喜。”尧都区卧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吉全昌告诉记者,每年桃花盛开时节,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如过节一般。

贺家庄村地处尧都区东部丘陵区,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植玉米、小麦维持生计。“每年种小麦,风调雨顺时每亩地能收获六七百斤,遇到不好的年景也就收获二三百斤,收入还没有买化肥花的钱多。”吉全昌述说着过去的无奈。

改变,源自一棵小小的桃树。

“2000年村里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村干部邀请农业专家来村里调研。经专家考证,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合水果种植。”吉全昌回忆,村干部还去山东考察,那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李家庄村(现整建制并入贺家庄村)差不多,种出的鲜桃口感佳、市场销路好,关键是比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收入高。综合考虑后,村里决定发展“桃树经济”。

可村民们能接受吗?果不然,有不少村民提出质疑:“挂果前的那段时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我们靠啥挣钱?”

村干部一边耐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多方考察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经过“取经”,村干部讨回了“前期可在桃树地里套种低秆经济作物”的经验,70余户村民终于松了口,同意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栽植桃树。

2002年对于贺家庄村民来说,可谓好事连连。这一年,400余亩桃树挂果,村民喜尝桃子甜头。当村干部带着鲜桃参加山西省优质水果蔬菜展销会时,没承想,首次参展便拿到了金奖。

2004年,第一届桃花节的举办,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踏青赏花,“赏花经济”效应初显。如今,这里已连续举办十七届桃花节。“赏花游”不仅催生了“桃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也让贺家庄桃花声名远播,美誉连连。截至目前,贺家庄村已形成以“桃王九九”品种为主的近万亩鲜桃园区。

村庄的美丽蝶变

槐花饺子、槐花包子、槐花不烂子、槐花糕、槐花饼、槐花蜜……当琳琅满目的永和“槐花宴”在当地举办的第六届槐花节上亮相时,带给游客的是无限惊喜。“赏花”变身“花朵宴会”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每年的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是永和最迷人的日子。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淡淡的槐花香成了这座县城最迷人的味道。

5月下旬,“大美乾坤·天下永和”2021年永和县第六届槐花节在乾坤湾乡东征村举行。以花卉为原料的佳肴成为一大亮点。

活动主办方在现场设立品尝区,槐花包子、槐花不烂子、槐花土鸡蛋等农家美食引得游客啧啧称赞。同时,永和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在现场设立展销区,并对红枣、槐花蜜、杂粮等永和农特产品进行了线上和线下推介。

永和槐花具有品质好、分布广、花期长等特点,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全县现有18万亩野生槐树林。近年来,当地开发出槐花饺子、槐花糕、槐花饼等多款美食系列产品。

“这是一个美丽蜕变的过程。”永和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2018年永和县荣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成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冷藏库、保鲜库、仓储库一应俱全,为全县电商从业人员免费提供仓储服务,建设网货加工中心、特色体验馆等。同时,中心还组建了专业电商运营团队,为全县电商从业人员提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商标注册、包装设计、店铺运营等‘一条龙’服务。”

不离乡不离土,家门口也能腰包鼓。数据显示,目前,永和槐花已“端上”临汾、太原、北京等地百姓的餐桌,近500家餐饮企业与永和签订供货合同,不仅带动了电商、物流、包装及仓储等行业创收,也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蹚出了一条新路。

“土专家”的美好愿景

隰县种植的玉露香梨因个儿大、果型端正、果面光洁、着色性状好,皮薄、肉细、核小、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等诸多优点,被国家梨产业体系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梨”。近年来,当地依托“玉露香梨花节”“玉露香梨采摘节”,以梨、梨花为媒,以节会友,搭建合作平台,振兴富民产业。不少果农受益其中,阳头升乡竹干村村民张保平就是其中之一。

炎炎夏日,果满枝头。张保平送走一拨“参观团”后,又穿梭于自家梨园,查看果实长势,喷洒叶面肥。他黑红的脸庞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再过段时间就可以采摘了,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提起勤劳能干、敢想敢干的张保平,村民的夸赞声不断:“那人能干哩,是我们这里的‘土专家’!”

2004年,张保平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毫不犹豫地在自家1.2亩地里种了48株玉露香梨树,成为全县最早经营玉露香梨的果农之一。

10年后,他的梨园进入盛果期,2016年48株梨树产量0.75万公斤,收入7.5万元,一时间轰动全县。当无数羡慕的眼光扫描着他时,他却做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2017年春季,他竟然把苦心经营的梨树砍了18株。“好端端的梨树为甚砍了?”果农们“懵了”。

事实上,砍掉无病无虫的果树,张保平比任何人都心疼。“必须相信科学!”原来,专家看了他家的梨园,认为密度有点大,不利于长期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间伐。”于是,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忍痛将养了10年的果树伐了。“兵不在多在于精,产量不会减,收入不会少。”可大伙还是将信将疑,摇头为他惋惜,甚至嘲讽……

实践证明,张保平“砍”对了,他种植的玉露香梨产量和收入持续走高。目前,在他的果园中,近20年树龄的梨树占地一亩有余,年产量约0.6万公斤,6年树龄的梨树约6亩,年产量约1.5万余公斤。就在去年,他又扩种了4亩梨树,“现在有少部分已经挂果了,明年估计会全面挂果。”张保平说。

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张保平也尝试着互联网发展的便利。他笑着说,这是沾了政府的光。在“互联网+”时代,隰县围绕玉露香梨产业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创建了“一码两站三园”的电商扶贫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开辟出一条玉露香梨精准营销的路子。

张保平的手机里有好几个微信群,每个群基本上都有300余位顾客。“有些外地的顾客不方便过来,就在微信上说一声,物流发货很方便,然后直接微信收款。”张保平说,已有来自北京、深圳的老顾客陆续通过微信方式预定了今年的玉露香梨。

“乡村振兴,你我同行。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运用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让玉露香梨卖得更火、销得更远,让家乡的玉露香梨更出名。”展望未来,张保平信心满满。

以花为媒,以游会友、以节招商,生态采摘……“花果经济”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无限活力!(陈明 高峰 亢亚莉)

原标题:“花果经济”,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编辑:席亚文]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