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三晋文化跃龙门”——乡宁县龙门村文旅资源新考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乡宁县昌宁镇龙门村委西距乡宁县城十五公里,该村位于鄂河下游支流——龙门河中段,209国道倚村而过,全村6个村民小组345户1060口人,散居在龙门河南北两岸约一公里长的沟岔丘峁。虽然总面积不足10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间却蕴藏着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和红色革命遗址。

日前,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20人,在名誉会长王仁虎、会长赵保胜、副会长卫建忠、韩殿臻及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郑中午带领下,深入龙门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龙门,原起名为“麓门”,其意是山林间的山水将鄂河南岸连绵的山麓冲开一个谷壑,并在宽井村前流入鄂河,由于山麓被冲开故名为“麓门”,经岁月洗礼,人们把“麓门”口头讹传并便于书写演变为“龙门”,随之河流自然随之名为龙门河。

在随团龙门籍人士和当地知情人的向导下,考察组第一站来到龙门与碾塔两村之间的娘娘庙。古代,我国北方农村多建有这样的庙,以供年轻妇人求子了却心愿。在那个多子多福年代,谁家儿子娶了媳妇只要一年半载肚子没鼓起来,就到娘娘庙里十分虔诚地烧香磕头祈祷一番。当然,有的即便不去求子,也可生下儿子或闺女,而有的也求过却始终没开过怀。尽管如此,民间奉神灵至高无上,一直确信无疑。

该处庙宇始修年代不详,从上中下三层建筑规模来看,和许许多多庙宇布局相似,最下层应该是戏院,坐南向北的戏台虽已坍塌,但轮廓依然;中层正殿坐北向南,石拱券窑三孔,像是用来庙管人员处理相关事务之用;最上层只有一孔石窑,这才是供奉送子娘娘的所在,其窑深不足丈,阔在七尺余。虽年久破旧,但仍坚固挺立,窑内正方墙面的壁画依稀可辨,画画所用的桔红色颜料与百里远的双鹤紫云洞中五百年前的穹顶图,同出一辙。鲜艳的画料,不得不令人佩服古人从不弄虚作假,凡事都讲实效的可贵精神。

与娘娘庙相比,马王庙遗存还算比较完好,只是东西两边的厢房(窑)坍塌;正殿三孔石窑和台阶因风雨冲刷变形;戏台基本保持原貌,厦坡状的台顶略有几处椽腐瓦落,台内杂物堆积布满灰尘,梁上记载复修庙的字迹依稀可辨。

马王庙,是古代管马的机构办公的地方,那时的马就像现如今的车,要有户口、编号并登记注册进行管理。说白了,马王庙就是车管所。之所以在龙门修建马王庙,已经证明当年龙门村处在河津至吉县甚至陕北的交通要道。

曾经,龙门学校占用马王庙,舞台就是教室。本次考察组的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韩殿臻、理事韩慧龙就是龙门村人,他们都是在马王庙读完小学的。如今虽已失去往日之辉煌,但似乎还能听到朗朗学子声。

在先后考察了清代民居、古道和辽金古墓、石桥及观音堂、龙王庙、窨子崖等遗址后,王仁虎、赵保胜、郑中午等及其一行重点考察了“龙门兵站”旧址。这是1948年为解放大西北,中央军委与地方民主政府共建的兵站,专门接待过往军队和为前线筹备粮食等支前物资。时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与王震将军路过龙门时住了数日,对“兵站”工作搞得很好,十分满意,表扬龙门兵站是模范兵站。

“龙门兵站”旧址,在龙门河西岸,原先乡宁出境老路半山坡一座大院。这是一座全部窑洞的四合院,总共八孔砖窑围成四周主房三孔窑特高具有丈余,其中一孔窑内设有通往山顶的暗道;大门门扇虽无,但砖石结构雕刻的各种图案依然如新;长而厚的石条铺成的台阶从院内连接五十米远的山下大路;院外大树下喂马的石槽斜躺在地上仍然守护者这座有故事的院落。一路荆棘,满院乔灌,从这座院当下的陈迹来看,院主人曾是龙门村甚至乡宁县的名门望族。这里设立兵站时,老百姓支援前线都十分积极踊跃,每天都有群众为子弟兵做的布鞋、棉衣等送到兵站,由兵站转送到西北前线。

如果说,龙门村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反映了该村所处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那么龙门河的自然风光更是一幅令人陶醉的壮丽画卷。

发源于林山的龙门河潺潺清流一年四季汩汩不息,从源头经过十余里来到龙门村前,给村人留下一汪泉水供人畜引用了几百年,其主流从村人修筑的小桥下继续向鄂河奔去。三晋文化研究会考察组的理事们,站在桥头望着头也不回的流水发表者各自的见解。有的提议:把桥变成坝拦河建鱼塘发展养鱼事业。

总之,通过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的考察调研,再经有关部门修复打造,龙门村一定成为乡宁全域旅游的又一目的地。(文/崔泽波)

[编辑:乔坤]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