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风挡雨为百姓:霍州市师庄乡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记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临汾新闻 > 

10月19日,霍州市师庄乡师庄小学安置点内,灶台上蒸馒头的蒸汽笼罩着这方不大的院子,尖椒入油锅传来的那一阵滋滋声,勾起了不少人肚子里的馋虫。不知道谁扯着大嗓门喊了一声“开饭了!”住在安置点的乡亲们,拿着干净的碗筷,排起了队。

“霍州市公安局送来了五十台电暖气。这下好了,不怕乡亲们受冷了!”白面馒头、豆腐肉片炒白菜,亲自掌勺给乡亲们舀菜的师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朱红平一边对着电话大声说着,一边将满满一勺子菜盛到了一位乡亲碗中。

阳光明媚,安置点的乡亲们端着饭碗,拿着馒头,随意蹲在院子里就餐。朱红平顾不上吃饭,拿着一个小本子,对前来开会的几位村干部说:“总之一条!安置点的群众要吃饱吃好,不能受冷受冻,要有床有被子,要有相应的生活用品,每天的伙食不能低于规定里的要求。眼下要注意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不要靠等靠要,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都是乡亲,不敢耽搁!”

“不敢耽搁!”最近一段时间,这四个字,在朱红平的口中不知道说了多少次:防汛工作不敢耽搁!群众疏散不敢耽搁!灾后重建不敢耽搁!抢收抢种不敢耽搁!这四个字成了该乡在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这次险情,几十年未见,来得凶猛,不少乡亲们的房屋都倒塌了,村里的路也堵了,地里的收成也耽搁了,唉!一言难尽啊!”朱红平趁着一点空闲,讲起了这次救灾的经历……

师庄乡位于霍州市西北方向,在最近一次连续降雨过程中,成为当地受灾最严重的乡镇。

10月5日,霍州市遭遇了强降雨天气,当天晚上9点左右,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带着朱红平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冒着大雨召开了紧急救灾、转移群众的动员会。这该是一次多么紧急的动员会呀,紧急到没有发言稿、没有主持词,没有人张罗端茶倒水,没有人调试麦克风。

风雨中,朱瑞华在汽车大灯的光亮下,对各村前来开会的村干部就说了一句话:“死命令!硬要求!转移群众!安置稳妥!立刻就去!”

冯南垣村是距离该乡较远的一个自然村。这一夜,村干部曹德平、师军平冒雨徒步入村,在紧急撤离群众的过程中,得知村里还有七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无法转移时,二人硬是把七位老人分别背到了1.5公里外的安置点。

陶村的一个养羊户,家里三间窑洞一个羊圈,在村民转移中,这位养羊户舍不得羊圈里的羊,该村的包村干部刘锦丽、村干部马德记、高静平三人轮番劝说,最后在养羊户难听的骂声中,半拉半推转移到了安置点。几个小时后,三间窑洞全部坍塌,逃过一劫的养羊户再也骂不出来了。

朱家岭村的一户人家里,村干部王三双、朱壮红,帮衬着这户人家转移,眼见户主啥也舍不得,一会儿要拿衣服,一会儿要搬电视,两位村干部当机立断,连哄带骗地把人带出了屋,还没来得及出院子,房子就坍塌了。“就差几分钟,就差几分钟,晚出门一步就被砸死了!”逃过一劫的户主,在安置点里,哆嗦着双手逢人就说……

下靳安村,一个养殖大户,转移前看着自家羊圈里的一百多头羊,说啥也迈不开步。村干部张国泰、李月生好言相劝,保命第一。转移两个小时后,这户人家的房屋和羊圈全部坍塌,直接受损25万余元。看着被夷为平地的羊圈,两位村干部哽咽难言——这可是村里大力扶持的一个好项目啊,这就没了?倒是养殖户劝着两位村干部:“人活着就好,大不了从头再来!”

这一夜,师庄乡全体党员干部,全部冲在一线,及时完成了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的誓言!

这一夜,朱瑞华和朱红平坐着车沿着各村四处检查,在路过一段临崖道路时,因为雨水阻碍视线,汽车被一块落石砸中,好在车速不快,石头只砸中了车前机盖。“直径四米的石头,要是砸在车顶上,我和朱书记就危险了!”朱红平说,汽车走不动了,他俩就徒步前进,流水没过了膝盖,雨鞋已经没有什么作用……

师庄乡党员干部雨夜紧急疏散、转移群众工作结束后,灾后安置、重建工作也就此拉开了帷幕。朱红平说,眼下,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成了头等大事,他还是那句话,对待这项工作,不敢耽搁!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群众吃得饱、住得暖。(临汾日报 杨全)

原标题:遮风挡雨为百姓 ——霍州市师庄乡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纪实

[编辑:席亚文]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