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57年的钢铁岁月

黄河新闻网临汾讯 (记者 乔增军)-----随记:影像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带着我们的视觉去感受昨天,带着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重温历史。能找到现实中的过去是重温,对于过去曾发生过事件的追忆叫回顾。重温与回顾不同,前者是对于现实中留存旧事物的眷恋,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而回顾则是透过影像等记录手段,讲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

1957年11月至1958年12月期间,为了达到由毛泽东提出的“赶英超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全民炼钢运动。11月18日毛主席发言中说:我国今年又52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1000万吨至1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3500万吨至4000万吨钢。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临钢始建于1958年,历经塔儿山钢铁厂、临汾钢铁厂、临汾钢铁公司等不同时期,曾是全国56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现为全国72家重点钢铁企业之一。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1965年,公司成功试制出高频螺旋缝焊管,填补我国钢管生产空白,产品被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国导弹研发等重要工程。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改革开放后,临钢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于1987年建成炼钢生产线、于1989年完成中板生产线改造,结束了有铁无钢、有钢无材的历史。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9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重组改制为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与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公司抓住改制机遇,加速技术装备升级,全面优化工艺结构。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公司已成为集采矿、钢铁冶炼、钢材加工、国际贸易为一体、年产钢200万吨、板材18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中,3300mm中厚板生产线、不锈钢热处理酸洗产线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改制重组10年来,营业收入由改制前的8.6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亿元。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经历了一个大规模扩张时期,在全球总产出中的份额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煤炭产量均约占全球产量的50%。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钢铁煤炭行业延续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结束,行业增长拐点逐渐显现,产品价格与企业盈利连续下滑,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行业整体进入了必须调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关键阶段。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企业环保的要求,临钢炼钢、炼铁、炼焦设施相对处于落后态势。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临钢,这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到今天的“临汾娇子”,它有它的付出,它更有它的骄傲!临汾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临钢的贡献,更离不开每一个临钢人默默无私的付出。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如今临钢犹如一位安静的老人,静静的躺在时光的角落里!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一个企业,如同一个民族,当它强大时,它的人民就会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当它衰落时人们可能只有暗自嗟叹。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在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今天,临钢人义无反顾地踏上牺牲小我造福一方、壮士断腕绿色转型这一改革攻坚之路—。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临钢,这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到今天的“临汾娇子”,它有它的付出,有它的骄傲!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屡立功勋,刷新过辉煌,承载过使命。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这里有着一代临钢人的骄傲,有着二代临钢人的奋进,更有三代临钢人的记忆。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那一年,我们青春年少;那一年,我们朝气蓬勃;那一年,我们挥洒着汗水;那一年,我们同甘共苦;那一年......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觉地流逝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铁流奔腾的岁月只能成为记忆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那年我们曾在这里并肩战斗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思绪穿越时空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把艰苦的那条道留给记忆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破旧,斑驳,寂静,这座城市的历史被临钢诉说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蹉跎岁月好似影随光移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时代的交汇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钢流如虹以成为过去,绚丽的钢花留在记忆。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57年的钢铁岁月划上休止符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在滚滚历史潮流中,它终将湮灭、终将消失、终将永远沉入人们的记忆。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作为一家有担当、负责任的公益“良心”企业,相信未来的路,实现“结构性改革”的临钢定会越走越好。

黄河新闻网 记者 乔增军 摄

[编辑:乔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