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春节习俗——年画

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旅临汾 > 

文/韩和平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年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追溯年画的起源,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革新于民国,绚丽于当今。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时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春节贴年画在晋南城乡都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丰富多彩的年画通常有一团和气、五子登科、麒麟送子,以及大量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几乎无所不包,而归根结底,不外乎家和人兴、富贵平安的寓意。这种粗放率直、简朴飘逸的绘画作品,寄托了人们对家门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

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画根深叶茂、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年画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充满了喜庆,因此,民间年画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体现了民众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

年画又是一部承载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在我的故乡,吕梁山南端的鄂邑大地,尤其是县城西部的几个乡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居住在土窑洞,低矮幽深,光线相对暗淡,加之一日三餐多是烧煤炭和柴禾,久而久之,土墙壁上刷的白涂料就会发黄变灰,即使重新刷一遍,也会卷起脱落。所以,过年时,人们有钱没钱,都会在集市或商店里购买一些吉庆鲜艳的年画,贴上墙壁,红红绿绿的色彩给家里带来“旧貌换新颜”的视觉。

对于贴年画,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欣赏风格,有的用订书针,有的用锃亮的图钉,老年人的家庭则简单地在酸枣树上,摘些枣刺,将枣刺穿过南瓜籽或将废纸箱剪成菱形、梅花图案钉在年画四周。记得那时的我,每到一家拜年磕头完毕,不去理会用什么张贴的年画,都会认真细致地看完各家年画,在心里默记每张年画所表达的含义。第二年在集市上去选择心爱的画样。

如今人们普遍富裕了,也修建了钢筋混泥土的平房,但人们对年画的喜爱依然在心里,每到岁末腊月年画都会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和城镇街巷,赶年集得人总会或多或少购买几张吉庆的年画。

中国年画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和传承,形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绘画艺术。大江南北自然环境各异,风土人情不同,由此形成了种类繁多、缤纷多彩的年画形式,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单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

年画承载着百姓最朴素的美好憧憬,时代新年画 呈现新气象,成为传递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媒介。中国年画的兴衰历程与时代发展的节奏相合拍,与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休戚相关。它凝聚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饱含着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与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下,我们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这一民间瑰宝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让它的养分滋润当代文化艺术的生长,在新的时代焕发耀眼的光芒。

[编辑:张李鹏]
  • 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